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变量、缩略词等本论文专用术语的注释表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综述 | 第16-22页 |
第一章 迟缓爱德华菌非编码小RNA的预测 | 第22-47页 |
1 材料 | 第22页 |
1.1 菌株 | 第22页 |
1.2 主要试剂及配方 | 第22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 方法 | 第22-33页 |
2.1 Illumina Hi SeqTM2000测序 | 第22-23页 |
2.2 cDNA文库的构建与Illumina测序仪测序 | 第23页 |
2.3 RNA-sequencing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3-24页 |
2.4 RT-PCR | 第24-26页 |
2.5 Northern Blot | 第26-29页 |
2.6 RACE(Rapid amplification cDNA ends) | 第29-33页 |
2.7 EsR240保守性的分析 | 第33页 |
2.8 EsR240靶基因的预测 | 第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3.1 转录组测序样品的浓度和纯度检测 | 第33页 |
3.2 测序随机性评价 | 第33-34页 |
3.3 基因覆盖度统计 | 第34页 |
3.4 sRNA筛选结果 | 第34-37页 |
3.5 RT-PCR验证13个sRNA的转录水平 | 第37页 |
3.6 在不同的应激条件下8个sRNA的转录水平 | 第37-41页 |
3.7 Northern Blot | 第41页 |
3.8 RACE检测EsR240起始位点和终止位点 | 第41-42页 |
3.9 EsR240的保守性预测 | 第42-43页 |
3.10 Et菌EsR240的靶标基因预测 | 第43-44页 |
4 讨论 | 第44-47页 |
第二章 迟缓爱德华菌EsR240缺失株与互补株的构建 | 第47-60页 |
1 材料 | 第47-48页 |
1.1 菌株及质粒 | 第47页 |
1.2 主要试剂及配方 | 第47页 |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47-48页 |
2 方法 | 第48-54页 |
2.1 利用自杀质粒来构建EsR240基因的缺失株 | 第48-52页 |
2.2 接合 | 第52-53页 |
2.3 蔗糖平板的筛选 | 第53页 |
2.4 构建互补菌株 | 第53-54页 |
3 结果 | 第54-58页 |
3.1 获取EsR240上游片断F1和下游片断F2的融合片段F1-F2 | 第54-55页 |
3.2 重组自杀质粒pHM5-F1-F2的鉴定 | 第55-56页 |
3.3 接合子的鉴定 | 第56页 |
3.4 EsR240缺失株的筛选和鉴定 | 第56-57页 |
3.5 EsR240互补株的鉴定 | 第57-58页 |
4 讨论 | 第58-60页 |
第三章 EsR240影响迟缓爱德华菌体内外生长及毒力 | 第60-72页 |
1 材料 | 第60页 |
1.1 实验菌株 | 第60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60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60页 |
2 方法 | 第60-62页 |
2.1 细菌在液体LB培养基生长曲线的检测 | 第60页 |
2.2 细菌在体外应激条件下存活实验 | 第60-61页 |
2.3 细菌在巨噬胞内存活实验 | 第61页 |
2.4 细菌在小鼠体内存活实验 | 第61-62页 |
2.5 细菌引起小鼠器官的病理学改变 | 第62页 |
2.6 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 | 第62页 |
3 结果 | 第62-70页 |
3.1 比较Et野生株和EsR240缺失株在LB生长曲线的差异 | 第62-63页 |
3.2 Et野生株和EsR240缺失株在体外应激条件下存活的差异 | 第63页 |
3.3 比较Et野生株和EsR240缺失株在巨噬细胞内存活的差异 | 第63-64页 |
3.4 比较Et野生株和EsR240缺失株在小鼠肝脏、脾脏和肾脏中的存活能力 | 第64-67页 |
3.5 比较Et野生株和EsR240缺失株感染后小鼠肝脏、脾脏和肾脏的病理学变化的差异 | 第67-69页 |
3.6 比较Et野生株和EsR240缺失株对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的差异 | 第69-70页 |
4 讨论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