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引渡制度概述 | 第11-17页 |
1.1 引渡概念和特点 | 第11-15页 |
1.1.1 引渡的概念 | 第11-13页 |
1.1.2 引渡的特点 | 第13-15页 |
1.2 引渡的条件 | 第15-17页 |
1.2.1 必要条件 | 第15-16页 |
1.2.2 排除条件 | 第16-17页 |
2 我国引渡立法的发展和现状 | 第17-22页 |
2.1 我国引渡立法的发展 | 第17-18页 |
2.2 我国引渡国内立法的现状 | 第18-20页 |
2.2.1 引渡单行法 | 第18页 |
2.2.2 涉及引渡相关内容的其他法律法规 | 第18-20页 |
2.3 我国引渡国际条约的现状 | 第20-22页 |
2.3.1 双边引渡条约 | 第20-21页 |
2.3.2 含有引渡条款的国际公约 | 第21页 |
2.3.3 含有引渡条款的区域协定 | 第21-22页 |
3 完善我国引渡立法的必要性 | 第22-29页 |
3.1 解决我国引渡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3.1.1 引渡国内法更新存在滞后性 | 第22页 |
3.1.2 双边引渡条约签订数量有限 | 第22-23页 |
3.1.3 引渡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尚不明确 | 第23页 |
3.1.4 对外引渡条约彼此之间存在矛盾 | 第23-24页 |
3.2 满足我国引渡实践的需要 | 第24-25页 |
3.3 与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发展趋势接轨 | 第25-29页 |
3.3.1 我国引渡合作与国际反腐败的接轨 | 第25-27页 |
3.3.2 我国引渡合作与国际反恐怖主义的接轨 | 第27-29页 |
4 国际引渡制度的立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8页 |
4.1 放弃或变通“条约前置主义” | 第29-30页 |
4.2 人权保护条款地位上升且越来越丰富 | 第30-32页 |
4.2.1 死刑与人权保护 | 第30-31页 |
4.2.2 酷刑与人权保护 | 第31页 |
4.2.3 监狱条件与人权保护 | 第31-32页 |
4.3 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的适用范围的延伸与限制 | 第32-33页 |
4.3.1 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延伸出政治迫害条款 | 第32页 |
4.3.2 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的限制适用 | 第32-33页 |
4.4 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的限制不断放宽 | 第33-35页 |
4.4.1 绝对不引渡向相对不引渡的转化 | 第34页 |
4.4.2 鼓励实行“或引渡或起诉”、“引渡后移管”和“或引渡或判决” | 第34-35页 |
4.5 双重犯罪原则向缓和方向发展 | 第35-36页 |
4.5.1 双重犯罪原则的弱化 | 第35-36页 |
4.5.2 出现双重犯罪原则例外情形 | 第36页 |
4.6 鼓励运用简易引渡程序 | 第36-38页 |
5 完善我国引渡立法的建议 | 第38-50页 |
5.1 修改完善我国《引渡法》的建议 | 第38-42页 |
5.1.1 明确规定条约优先于《引渡法》 | 第38页 |
5.1.2 引入“部分拒绝”的死刑不引渡模式 | 第38-39页 |
5.1.3 列举式排除国际社会公认的“非政治化”犯罪 | 第39-40页 |
5.1.4 引渡本国国民归入“可以拒绝引渡”的情形 | 第40-41页 |
5.1.5 明确规定双重犯罪的“实质类似标准” | 第41页 |
5.1.6 适时引入简易引渡程序 | 第41-42页 |
5.1.7 赋予被请求引渡人联系权、上诉权和听证知情权 | 第42页 |
5.2 与引渡法相关的其他国内立法的完善 | 第42-45页 |
5.2.1 权衡我国《刑法》规定的死刑制度 | 第42-43页 |
5.2.2 将引渡常规性替代措施纳入法律体系 | 第43-45页 |
5.3 积极推动缔结更多与引渡相关的国际公约 | 第45-50页 |
5.3.1 扩展引渡双边合作条约 | 第45-47页 |
5.3.2 积极加入有关引渡的国际多边公约和区域性条约 | 第47-48页 |
5.3.3 在国际合作中推动引渡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