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构架 | 第18-21页 |
1.3.1 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3 论文撰写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情感体验研究 | 第21-29页 |
2.1 情感体验的概念 | 第21页 |
2.2 情感的结构 | 第21-22页 |
2.3 情感体验的测量 | 第22-27页 |
2.3.1 主观问卷调查 | 第23页 |
2.3.2 行为观察 | 第23-25页 |
2.3.3 生理测量 | 第25-27页 |
2.3.4 情感的多模式测量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轨迹球操控特性与交互特点 | 第29-45页 |
3.1 轨迹球的特性 | 第29-34页 |
3.1.1 轨迹球的操作方式与特点 | 第29页 |
3.1.2 轨迹球的历史 | 第29-30页 |
3.1.3 轨迹球的应用 | 第30-31页 |
3.1.4 轨迹球的分类 | 第31-34页 |
3.2 轨迹球人机工学分析 | 第34-37页 |
3.2.1 光标输入设备人机工学问题 | 第34页 |
3.2.2 轨迹球在不同场景的人机工学分析 | 第34-37页 |
3.3 轨迹球的交互特点 | 第37-44页 |
3.3.1 轨迹球与其他光标控制设备 | 第37-40页 |
3.3.2 菲茨定律 | 第40-41页 |
3.3.3 轨迹球与其他光标控制设备性能对比 | 第41-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针对轨迹球操控的界面优化 | 第45-59页 |
4.1 融合轨迹球交互特点的界面优化原则 | 第45页 |
4.2 现有界面分析 | 第45-48页 |
4.3 用户体验元素理论 | 第48-49页 |
4.4 Ribbon界面 | 第49-50页 |
4.5 界面优化 | 第50-56页 |
4.5.1 结构层优化 | 第50-52页 |
4.5.2 框架层与表现层优化 | 第52-54页 |
4.5.3 界面优化内容总结 | 第54-56页 |
4.6 界面优化效果评估实验 | 第56-58页 |
4.6.1 实验目的 | 第56页 |
4.6.2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4.6.3 实验被试 | 第56页 |
4.6.4 实验任务与流程 | 第56-57页 |
4.6.5 测试指标 | 第57页 |
4.6.6 实验结果及结论 | 第57-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融合多模式的情感体验实验研究 | 第59-74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59页 |
5.2 实验准备 | 第59-63页 |
5.2.1 数字界面选取 | 第59-60页 |
5.2.2 被试的选择 | 第60页 |
5.2.3 实验设备 | 第60-61页 |
5.2.4 实验用量表及眼动、生理指标选取 | 第61-63页 |
5.2.5 实验任务设计 | 第63页 |
5.3 实验过程 | 第63-64页 |
5.4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64-70页 |
5.4.1 实验数据处理 | 第64-65页 |
5.4.2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5页 |
5.4.3 不同界面实验结果比较及分析 | 第65-67页 |
5.4.4 操控界面时三方面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67-70页 |
5.5 实验结果讨论 | 第70-72页 |
5.5.1 操控不同界面时的情感体验 | 第70-71页 |
5.5.2 操控界面时三方面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 | 第71-72页 |
5.6 结论 | 第72-7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本文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 第74-75页 |
6.1.1 主要成果 | 第74页 |
6.1.2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6.2 本文研究的局限 | 第75页 |
6.3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2页 |
附录 | 第82-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