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城市铁路、市郊铁路论文

北京市轨道站域TOD发展成效评价方法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1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TOD理念的提出第10-11页
        1.1.2 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的互动关系第11-12页
        1.1.3 北京市轨道站域进行TOD规划发展的进程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页
    1.3 国内外发展实践与研究现状第14-21页
        1.3.1 国外TOD发展实践第14-16页
        1.3.2 国内TOD发展实践第16-18页
        1.3.3 北京市TOD发展实践第18-19页
        1.3.4 国外TOD评价研究第19-20页
        1.3.5 国内TOD评价研究第20-21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第21-22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1页
        1.4.2 论文框架第21-22页
    1.5 本章小结第22-24页
第2章 TOD基本概念与发展态势分析第24-32页
    2.1 TOD的基本概念第24-27页
        2.1.1 基本定义第24页
        2.1.2 TOD的理论形成第24-25页
        2.1.3 TOD的设计原则第25页
        2.1.4 TOD的基本结构和类型第25-27页
    2.2 北京市TOD发展的SWOT分析第27-30页
        2.2.1 发展TOD的“S”分析第27-28页
        2.2.2 发展TOD的“W”分析第28-29页
        2.2.3 发展TOD的“O”分析第29页
        2.2.4 发展TOD的“T”分析第29-30页
    2.3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3章 TOD视角下的北京市轨道站域分类与选择方法第32-54页
    3.1 TOD研究站域合理范围第32-33页
    3.2 TOD研究对象初选第33-40页
        3.2.1 TOD研究对象初选方法第33-34页
        3.2.2 TOD研究对象初选结果第34-40页
    3.3 TOD初选研究对象分类第40-50页
        3.3.1 常用的轨道站点分类方法第41页
        3.3.2 TOD初选研究对象分类方法第41-45页
        3.3.3 TOD初选研究对象的分类结果第45-50页
    3.4 TOD研究对象最终选择第50-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TOD视角下的北京市轨道站域发展成效评价指标研究第54-66页
    4.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第54-55页
    4.2 评价指标构建思路第55页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55-56页
    4.4 评价指标含义分析第56-64页
        4.4.1 用地指标分析第56-59页
        4.4.2 出行指标分析第59-63页
        4.4.3 经济指标分析第63页
        4.4.4 环境指标分析第63-64页
        4.4.5 社会感知指标分析第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5章 北京市轨道站域TOD发展成效综合评价方法第66-76页
    5.1 常用的评价方法概述第66-68页
    5.2 基于模糊综合分析的评价方法第68-70页
        5.2.1 模糊综合分析方法概述第68页
        5.2.2 模糊综合方法操作流程第68-70页
    5.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第70-74页
        5.3.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概述第70-71页
        5.3.2 灰色关联分析与变异系数结合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操作流程第71-74页
    5.4 隶属度确定方法第74-75页
        5.4.1 隶属度确定方法概述第74页
        5.4.2 FUZZY自评判模型的隶属度确定方法操作流程第74-75页
    5.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6章 北京市轨道站域TOD发展成效评价方法应用第76-118页
    6.1 TOD研究站域概况第76-80页
        6.1.1 高可达高混合型—王府井站域概况第76-77页
        6.1.2 高可达低混合型—朝阳门站域概况第77-78页
        6.1.3 低可达高混合型—金台夕照站域概况第78-79页
        6.1.4 低可达低混合型—国贸站域概况第79-80页
    6.2 模糊综合分析的评价应用第80-117页
        6.2.1 评价指标数据获取第80-83页
        6.2.2 评价指标数据分析第83-98页
        6.2.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第98-103页
        6.2.4 评价结果分析第103-108页
        6.2.5 发展成效致因分析第108-116页
        6.2.6 改善建议第116-117页
    6.3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结论与展望第118-120页
    一、研究结论和总结第118-119页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4页
附录A:街道活力吸引点调查表第124-126页
附录B:居住区停车场车位停放数信息采集表第126-127页
附录C:居住区外侧道路噪音分贝数采集表第127-128页
附录D:轨道站点周边出行与满意度调查问卷第128-130页
附录E:可达性分析部分代码第130-13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4-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轨道交通短期客流预测
下一篇:棚盖法平顶暗挖地铁车站施工力学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