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对骈文的界定 | 第10页 |
二、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1-14页 |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历代对杨炯作品的整理及对其骈文的接受 | 第15-47页 |
第一节 杨炯作品的整理、刊刻及版本流传 | 第15-24页 |
一、杨炯别集的两种称法——《盈川集》、《杨炯集》 | 第15-16页 |
二、杨炯作品集的版本——童佩本、张燮本 | 第16-19页 |
三、杨炯别集卷数的演变——三十卷本、二十卷本、十卷本 | 第19-24页 |
第二节 唐宋时期杨炯骈文的接受 | 第24-33页 |
一、唐宋时期文坛简况及杨炯骈文声名的奠定形成 | 第24-28页 |
二、唐宋时期文献对杨炯骈文的选录 | 第28-33页 |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杨炯骈文的接受 | 第33-43页 |
一、对杨炯骈文的整理、校勘 | 第34-35页 |
二、元明清时期总集对杨炯骈文的选录 | 第35-38页 |
三、元明清时期类书对杨炯骈文的引用 | 第38-40页 |
四、元明清时期诗文考证与杨炯骈文的引用 | 第40-41页 |
五、元明清史书、地志、笔记等所载杨炯骈文 | 第41-43页 |
第四节 近现代时期有关杨炯骈文的接受 | 第43-47页 |
一、近现代时期收录杨炯骈文的选本 | 第43-45页 |
二、近现代时期收录杨炯骈文的注本 | 第45-46页 |
三、文学史对杨炯骈文的描述 | 第46-47页 |
第二章 历代名家对杨炯骈文的点评阐释 | 第47-61页 |
第一节 历代名家对杨炯骈文风格的点评 | 第47-51页 |
一、式江、薛之靡音,追庾、徐之健笔 | 第47-48页 |
二、词义明畅,自中肯綮 | 第48-49页 |
三、天璞自然,地灵无对 | 第49-50页 |
四、“浮躁浅薄说”之争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历代名家对杨炯骈文思想的评价 | 第51-54页 |
一、精微博识、宗经匠史 | 第52-53页 |
二、积极进取、革旧出新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历代名家对杨炯骈文地位的品评 | 第54-61页 |
一、对四杰排名先后的争论 | 第55-59页 |
二、近现代时期对杨炯骈文地位的品评 | 第59-61页 |
第三章 杨炯骈文的经典作品研究 | 第61-75页 |
第一节 对经典的界定 | 第61-62页 |
第二节 《王勃集序》的经典研究 | 第62-65页 |
一、文学作品本身艺术价值 | 第62-64页 |
二、史家记载、选家选录、释家引证、专家评论 | 第64-65页 |
三、作家引用、读者阅读 | 第65页 |
第三节 《浑天赋》、《盂兰盆赋》的经典研究及其原因分析 | 第65-72页 |
一、《浑天赋》的经典研究 | 第66-69页 |
二、《浑天赋》经典原因分析 | 第69-71页 |
三、《盂兰盆赋》的经典研究及其原因分析 | 第71-72页 |
第四节 杨炯骈文中有些作品未构成经典的原因 | 第72-75页 |
一、艰涩难读 | 第72-73页 |
二、华丽繁冗 | 第73页 |
三、内容单薄 | 第73-74页 |
四、选本、史书、评论偏少 | 第74-75页 |
结语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