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绪论 | 第11-18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 三、研究状况 | 第13-16页 |
| (一)关于广东改革开放史的研究 | 第13-15页 |
| (二)关于习仲勋与广东改革开放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二)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习仲勋推动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 第18-30页 |
| 一、“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广东人民渴望社会变革 | 第18-22页 |
| (一)广东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 | 第19-21页 |
| (二)广东经济体制的僵化 | 第21-22页 |
| (三)广东农副产品的紧缺 | 第22页 |
| 二、广东沿海居民逃港风潮的冲击 | 第22-26页 |
| (一)逃港事件的历史渊源 | 第23-25页 |
| (二)逃港事件对广东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 第25-26页 |
| 三、广东具备改革开放的“先天优势” | 第26-30页 |
| (一)广东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 第26-27页 |
| (二)广东的华侨华人资源众多 | 第27-28页 |
| (三)广东的进出口商品市场历来相对发达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习仲勋对广东改革开放的战略推动 | 第30-52页 |
| 一、习仲勋对广东思想解放的大力推动 | 第30-34页 |
| (一)发扬“延安整风”精神 | 第30-32页 |
| (二)率先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 第32-34页 |
| 二、习仲勋对广东改革开放的稳定保障 | 第34-40页 |
| (一)实事求是地平反冤假错案 | 第34-35页 |
| (二)大力治理逃港潮 | 第35-40页 |
| 三、习仲勋对广东经济发展的三维推动 | 第40-52页 |
| (一)创新体制谋发展 | 第41-45页 |
| (二)用足政策谋发展 | 第45-48页 |
| (三)对外开放促发展 | 第48-52页 |
| 第三章 习仲勋推动广东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 | 第52-60页 |
| 一、既要勇于解放思想,又要坚持实事求是 | 第52-55页 |
| (一)打破思想僵化,统一认识 | 第52-54页 |
| (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 第54-55页 |
| 二、标本结合的稳定治理促使广东由“逃出去”变为“走出去” | 第55-57页 |
| (一)对“逃出去”的治理应标本结合 | 第55-56页 |
| (二)以“走出去”和坚持以发展为中心来维护稳定 | 第56-57页 |
| 三、人民群众是协调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关系的关键 | 第57-60页 |
| (一)改革开放要牢牢依靠人民群众 | 第57-59页 |
| (二)改革开放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 | 第59-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