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6-17页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论文创新之处 | 第17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内涵及特点 | 第19-26页 |
一、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的概念 | 第19页 |
二、我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演变 | 第19-21页 |
(一)建国初至60年代初:专业技术职务任命制 | 第19页 |
(二)1977至1983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 | 第19-20页 |
(三)1986年至1999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 第20页 |
(四)2000年以来: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管理制 | 第20-21页 |
三、岗位聘任制的特点 | 第21-22页 |
(一)岗位向人才资源市场开放 | 第21页 |
(二)促进教师管理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 | 第21-22页 |
(三)明确教师与学校的契约关系 | 第22页 |
(四)拓展了教师职业发展空间 | 第22页 |
四、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度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人岗匹配理论 | 第22-26页 |
第三章 A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度的现状 | 第26-36页 |
一、A高校岗位聘任制实施概况 | 第26-30页 |
(一)岗位设置与结构比例 | 第27-28页 |
(二)岗位聘用工作程序 | 第28页 |
(三)聘任条件 | 第28-29页 |
(四)岗位职责(即聘期任务) | 第29-30页 |
(五)聘后管理 | 第30页 |
二、A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度已有的成效 | 第30-31页 |
(一)教师岗位聘任制基本框架已经建立 | 第30页 |
(二)岗位的设置日渐完善 | 第30-31页 |
(三)推行了岗位动态管理 | 第31页 |
三、A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1-36页 |
(一)岗位设置方面:岗位分析未能体现学科建设战略 | 第31-33页 |
(二)聘用过程方面:岗位聘任未能体现岗位职责要求的素质 | 第33-34页 |
(三)考核评价方面:考核评价不够科学,未能做到“优胜劣汰” | 第34-36页 |
第四章 A高校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一、内在因素 | 第36-37页 |
(一)受传统人事制度的影响仍然很深 | 第36页 |
(二)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分析不到位 | 第36-37页 |
(三)聘用过程的开放程度不够 | 第37页 |
(四)考核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 | 第37页 |
二、外在因素 | 第37-39页 |
(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 第37-38页 |
(二)国家编制和工资政策与岗位脱离 | 第38页 |
(三)人才市场不健全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完善A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的对策与建议 | 第39-48页 |
一、高校层面 | 第39-44页 |
(一)科学进行岗位分析,完善岗位制度 | 第39-40页 |
(二)规范聘用过程,增强市场开放性 | 第40-41页 |
(三)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考核管理约束力 | 第41-44页 |
二、政府和社会层面 | 第44-48页 |
(一)明确政府在教师聘任制中的角色定位,促进高校自主发展 | 第44-45页 |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教师退出安置机制 | 第45-46页 |
(三)完善社会组织客观评学功能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