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选择育种与分子标记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 | 第13-20页 |
1 选择育种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 | 第13-16页 |
1.1 群体选育 | 第13页 |
1.2 家系选育 | 第13-14页 |
1.3 综合选择与新技术结合 | 第14-15页 |
1.4 草鱼选择育种进展 | 第15-16页 |
2 分子标记在选择育种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2.1 微卫星标记的应用 | 第16-18页 |
2.2 线粒体DNA标记的应用 | 第18页 |
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草鱼F1、F2代选育群体生长性能比较分析 | 第20-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1页 |
2 结果 | 第21-23页 |
2.1 两代群体各生长时期比较与生长方程的拟合 | 第21-22页 |
2.2 两代群体生长速度比较 | 第22-23页 |
2.3 两代群体体重变异系数比较 | 第23页 |
3 讨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草鱼选育与野生群体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遗传变异分析 | 第25-3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5-26页 |
1.1 实验材料与DNA提取 | 第25页 |
1.2 PCR扩增及测序 | 第25-26页 |
1.3 序列整理与数据分析 | 第26页 |
2 结果 | 第26-32页 |
2.1 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分析 | 第26页 |
2.2 草鱼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单倍型分析 | 第26-29页 |
2.3 草鱼6个群体的遗传结构 | 第29-30页 |
2.4 草鱼6个群体的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简约网络图 | 第30-32页 |
3 讨论 | 第32-35页 |
3.1 草鱼野生与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2-33页 |
3.2 草鱼野生与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草鱼选育与野生群体微卫星遗传变异分析 | 第35-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1.1 实验材料与DNA提取 | 第35-36页 |
1.2 微卫星引物与PCR扩增 | 第36-37页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7-38页 |
2 结果 | 第38-45页 |
2.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 | 第38-43页 |
2.2 草鱼群体遗传多样性 | 第43页 |
2.3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 第43-45页 |
3 讨论 | 第45-49页 |
第五章 草鱼GH基因3?部分序列多态性与生长性状及肌肉成分相关性分析 | 第49-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1.2 数据采集与样本DNA提取 | 第49-50页 |
1.3 草鱼GH基因变异位点筛选及验证 | 第50页 |
1.4 序列分析及数据处理 | 第50-51页 |
2 结果 | 第51-56页 |
2.1 草鱼GH基因3?部分序列SNP筛选 | 第51-52页 |
2.2 SNP位点的验证及多态性分析 | 第52-53页 |
2.3 SNP位点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分析 | 第53-54页 |
2.4 SNP位点基因型与生长性状及肌肉成分相关分析 | 第54-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六章 草鱼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生物学指数,肝脏酶活及组织病理变化 | 第58-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1.2 实验设计 | 第58页 |
1.3 免疫酶活的测定 | 第58-59页 |
1.4 组织学变化 | 第59-60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2 结果 | 第61-66页 |
2.1 生物学指数 | 第61-62页 |
2.2 免疫酶活水平 | 第62-64页 |
2.3 肝脏组织学变化 | 第64-66页 |
3 讨论 | 第66-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一) 结论 | 第69-70页 |
(二)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4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