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1页 |
1.1 转座子 | 第12-14页 |
1.1.1 反转座子的结构特征和分类 | 第12-13页 |
1.1.2 转座子的结构特征和分类 | 第13-14页 |
1.2 转座子的功能 | 第14-17页 |
1.2.1 转座子与基因组扩张 | 第15页 |
1.2.2 转座子与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 第15-16页 |
1.2.3 转座子与基因表达 | 第16-17页 |
1.3 胁迫引起转座子激活 | 第17-18页 |
1.4 LTR_Finder | 第18-19页 |
1.5 实验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2.1 实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 第2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处理方法 | 第21页 |
2.2 转座子的探寻和定义 | 第21-23页 |
2.2.1 转座子探寻 | 第21-22页 |
2.2.2 转座子的注释 | 第22页 |
2.2.3 LTR反转座子的拷贝数分析、聚类分析和染色体定位 | 第22页 |
2.2.4 转座子插入时间分析 | 第22-23页 |
2.2.5 LTR反转座子的上下游基因分析 | 第23页 |
2.3 胁迫条件下转座子的表达分析 | 第23-26页 |
2.3.1 植物总RNA的提取 | 第23页 |
2.3.2 反转录 | 第23-24页 |
2.3.3 反转录产物检测 | 第24-25页 |
2.3.4 RT-PCR | 第25-26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47页 |
3.1 LTR反转座子的探寻与结构分析 | 第26-28页 |
3.1.1 G族元件的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3.1.2 J族元件的结构分析 | 第27页 |
3.1.3 M族元件的结构分析 | 第27-28页 |
3.1.4 P族元件的结构分析 | 第28页 |
3.2 LTR反转座子聚类分析 | 第28-29页 |
3.3 LTR反转座子拷贝分析与染色体定位 | 第29-33页 |
3.3.1 G族LTR反转座子的拷贝分析与染色体定位 | 第29-30页 |
3.3.2 J族LTR反转座子的拷贝分析与染色体定位 | 第30-31页 |
3.3.3 M族LTR反转座子的拷贝分析与染色体定位 | 第31-32页 |
3.3.4 P族LTR反转座子的拷贝分析与染色体定位 | 第32-33页 |
3.4 LTR反转座子插入时间分析 | 第33-36页 |
3.4.1 G族LTR反转座子的插入时间分析 | 第33-34页 |
3.4.2 J族LTR反转座子的插入时间分析 | 第34页 |
3.4.3 M族LTR反转座子的插入时间分析 | 第34-35页 |
3.4.4 P族LTR反转座子的插入时间分析 | 第35-36页 |
3.5 LTR反转座子侧翼基因分析 | 第36-41页 |
3.5.1 G族LTR反转座子侧翼基因 | 第36-37页 |
3.5.2 J族LTR反转座子侧翼基因 | 第37-38页 |
3.5.3 M族LTR反转座子侧翼基因 | 第38-40页 |
3.5.4 P族LTR反转座子侧翼基因 | 第40-41页 |
3.6 转座子表达分析 | 第41-47页 |
3.6.1 RNA样品检测 | 第41-42页 |
3.6.2 反转录检测 | 第42页 |
3.6.3 盐胁迫条件下转座子表达分析 | 第42-43页 |
3.6.4 O3胁迫条件下转座子表达分析 | 第43-44页 |
3.6.5 冷胁迫条件下转座子表达分析 | 第44-45页 |
3.6.6 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座子表达分析 | 第45-47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7-52页 |
4.1 谷子基因组中新发现的LTR反转座子 | 第47-48页 |
4.2 LTR反转座子在谷子基因组存在多个拷贝 | 第48页 |
4.3 LTR反转座子的插入时间较短 | 第48-49页 |
4.4 LTR反转座的侧翼基因 | 第49-50页 |
4.5 胁迫条件下的转座激活 | 第50-5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5.1 结论 | 第52-53页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