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5-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6-18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9-21页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9-2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23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3-25页 |
1.4.1 研究的学科综合性 | 第23页 |
1.4.2 研究的方法创新性 | 第23-24页 |
1.4.3 研究的视角首创性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精明收缩”的阐释与启示 | 第25-39页 |
2.1 “精明收缩”的研究综述 | 第25-28页 |
2.1.1 国外关于“精明收缩”的研究 | 第25页 |
2.1.2 国内关于“精明收缩”的研究 | 第25-26页 |
2.1.3 “精明收缩”理论的内涵 | 第26-28页 |
2.2 乡村“精明收缩”的阐释 | 第28-35页 |
2.2.1 乡村“精明收缩”的概念 | 第28-30页 |
2.2.2 乡村“精明收缩”的内涵 | 第30-31页 |
2.2.3 乡村“精明收缩”的原则 | 第31-33页 |
2.2.4 “精明收缩”可行性探讨 | 第33-34页 |
2.2.5 乡村“精明收缩”的评价 | 第34-35页 |
2.3 “精明收缩”对乡村空间重构的启示 | 第35-37页 |
2.3.1 产业调整与用地功能转换 | 第36-37页 |
2.3.2 闲置空间资源的精明利用 | 第37页 |
2.3.3 优化资源配置与减人增收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梁庄村村庄空间发展演变 | 第39-67页 |
3.1 梁庄村庄调查与总结 | 第39-45页 |
3.1.1 梁庄概况 | 第39-40页 |
3.1.2 梁庄村调查 | 第40-42页 |
3.1.3 调查结论 | 第42-45页 |
3.2 梁庄村改革开放前村庄空间演变分析(1980年以前) | 第45-51页 |
3.2.1 农业生产时代的村庄空间形态变化 | 第45-47页 |
3.2.2 农业生产时代的村庄空间变化分析 | 第47-49页 |
3.2.3 农业生产时代村庄住宅的价值分析 | 第49-51页 |
3.3 梁庄村改革开放后村庄空间的演变分析(1980-2005年) | 第51-58页 |
3.3.1 乡村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空间形态变化 | 第51-53页 |
3.3.2 乡村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空间变化分析 | 第53-56页 |
3.3.3 乡村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的住宅价值分析 | 第56-58页 |
3.4 梁庄近十年来村庄空间的演变分析(2005-至今) | 第58-65页 |
3.4.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庄空间形态变化 | 第58-62页 |
3.4.2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庄空间变化分析 | 第62-64页 |
3.4.3 速城镇化背景下村庄住宅的价值分析 | 第64-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梁庄村庄空间的发展趋势与利用价值 | 第67-117页 |
4.1 梁庄村空间发展趋势影响因素 | 第67-92页 |
4.1.1 人口变化因素 | 第67-76页 |
4.1.2 产业发展因素 | 第76-80页 |
4.1.3 经济发展因素 | 第80-84页 |
4.1.4 生态环境因素 | 第84-86页 |
4.1.5 政策制度因素 | 第86-92页 |
4.2 梁庄村庄空间的发展趋势预测 | 第92-107页 |
4.2.1 村庄人口规模预测 | 第93-103页 |
4.2.2 村庄空间形态特征 | 第103-105页 |
4.2.3 闲置住宅空间分布 | 第105-107页 |
4.3 闲置空间资源的利用价值分析 | 第107-115页 |
4.3.1 民国风格的历史建筑 | 第108-109页 |
4.3.2 万佛寺佛教文化场所 | 第109-111页 |
4.3.3 闲置的住宅建筑空间 | 第111-11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五章 梁庄村庄空间重构的“精明收缩”策略 | 第117-145页 |
5.1 鼓励剩余人口退出 | 第117-119页 |
5.1.1 政府层面的政策助推 | 第117-118页 |
5.1.2 村庄层面的产权保障 | 第118页 |
5.1.3 个人层面的意识培养 | 第118-119页 |
5.2 村庄产业调整优化 | 第119-127页 |
5.2.1 调整村庄产业结构 | 第121-123页 |
5.2.2 优化村庄用地结构 | 第123-126页 |
5.2.3 改革村庄生产关系 | 第126-127页 |
5.3 村庄空间集约利用 | 第127-138页 |
5.3.1 历史建筑保护开发 | 第130-134页 |
5.3.2 宗教建筑资源利用 | 第134-136页 |
5.3.3 村民住宅改造利用 | 第136-138页 |
5.4 合理进行收益分配 | 第138-143页 |
5.4.1 收益的分配对象 | 第138-141页 |
5.4.2 收益的分配原则 | 第141-142页 |
5.4.3 收益分配的实施 | 第142-14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145-147页 |
6.1 结论 | 第145-146页 |
6.2 不足 | 第146页 |
6.3 展望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1页 |
附录 | 第151-173页 |
一 村委会领导访谈 | 第151-159页 |
二 村民意愿调查表 | 第159-165页 |
三 村庄住宅建设情况调查表 | 第165-166页 |
四 村庄调研纪实 | 第166-173页 |
作者简介 | 第17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 第173-175页 |
致谢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