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动力稳定车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与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刚柔耦合动力学在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中的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1.4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简化模型 | 第16-17页 |
1.5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19-27页 |
2.1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2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2.4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1-26页 |
2.4.1 刚柔耦合系统柔性体任意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 第21-23页 |
2.4.2 刚柔耦合系统中柔性体的动能和质量矩阵 | 第23-24页 |
2.4.3 刚柔耦合系统中柔性体的势能和刚度矩阵 | 第24-25页 |
2.4.4 刚柔耦合机械系统的运动方程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某稳定车结构特点及主要技术参数确定 | 第27-43页 |
3.1 某稳定车简介 | 第27-28页 |
3.1.1 某稳定车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27-28页 |
3.1.2 某稳定车主要技术性能 | 第28页 |
3.2 工作装置的组成 | 第28-32页 |
3.2.1 稳定装置的结构特点 | 第28-31页 |
3.2.2 稳定装置工作原理与技术参数 | 第31-32页 |
3.3 轮轨接触问题分析 | 第32-38页 |
3.3.1 接触问题模型 | 第32-34页 |
3.3.2 接触有限元算法 | 第34-36页 |
3.3.3 ADAMS接触力计算模型 | 第36-38页 |
3.4 轮轨接触径向载荷模型计算 | 第38-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轨道有限元建模与分析 | 第43-59页 |
4.1 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43-47页 |
4.1.1 有限元分析的一般方法 | 第43-44页 |
4.1.2 弹性问题基本力学方程 | 第44-47页 |
4.2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第47-48页 |
4.3 轨道梁单元模型分析 | 第48-51页 |
4.3.1 连续弹性梁模型对比 | 第48-49页 |
4.3.2 单层点支承梁模型与多层点支承梁模型分析 | 第49-50页 |
4.3.3 Timoshenko梁模型与Euler梁模型比较分析 | 第50-51页 |
4.4 轨道长度及模态数的确定 | 第51-52页 |
4.5 轨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2-58页 |
4.5.1 定义单元类型及材料属性 | 第52-55页 |
4.5.2 网格划分 | 第55-57页 |
4.5.3 轨道有限元模型的导出 | 第57-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某稳定车-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59-81页 |
5.1 ADAMS软件相关介绍 | 第59-60页 |
5.2 ADAMS建立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60-65页 |
5.2.1 导入几何模型 | 第60-63页 |
5.2.2 添加约束关系 | 第63-65页 |
5.3 轮轨径向驱动载荷模型仿真分析 | 第65-66页 |
5.4 不同振动频率和垂直静压力对水平激振力的影响 | 第66-72页 |
5.5 作业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72-76页 |
5.6 作业状态下轨道变形分析 | 第76-79页 |
5.6.1 轨枕系统模型建立 | 第76-77页 |
5.6.2 轨道变形分析 | 第77-7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