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1.1.1 当代建筑地域性的缺失与盲从 | 第15-17页 |
1.1.2 完善地域性建筑研究的理论体系 | 第17-18页 |
1.1.3 探寻属于沈阳的现代地域性建筑 | 第18页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1 建筑地域性研究 | 第18-21页 |
1.2.2 沈阳地区建筑研究 | 第21-22页 |
1.3 本文相关概念解析与界定 | 第22-26页 |
1.3.1 地域性的当代释义 | 第23-24页 |
1.3.2 建筑的地域性与地域性建筑实现途径 | 第24-25页 |
1.3.3 地域性建筑思想实现途径及其日标意向 | 第25-26页 |
1.3.4 沈阳的地域概念 | 第26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 | 第26-3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1.5 创新点及价值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地域性建筑思想的实现途径解析 | 第31-46页 |
2.1 地域性建筑思想实现途径研究视角的建立 | 第31-36页 |
2.1.1 既有地域性建筑理论的比较研究 | 第31-34页 |
2.1.2 从《北京宪章》中得到的启示——两条实现途径 | 第34-35页 |
2.1.3 现代建筑地区化与乡土建筑现代化释义拓展解释 | 第35-36页 |
2.2 基于现代性、理性视角下的现代建筑地区化 | 第36-40页 |
2.2.1 现代与现代建筑 | 第36-38页 |
2.2.2 现代建筑地区化的现象机制 | 第38-40页 |
2.2.3 以过程为主导的现代建筑地区化 | 第40页 |
2.3 基于既有建构逻辑再表达的乡土建筑现代化 | 第40-44页 |
2.3.1 自发性与乡土建筑 | 第40-42页 |
2.3.2 乡土建筑现代化的原型机制 | 第42-44页 |
2.3.3 以结果为主导的乡土建筑现代化 | 第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以地域性建筑思想实现途径为核心的理论建构 | 第46-70页 |
3.1 “实现途径结合目标意向生成地域性建筑”的理论构架 | 第46-51页 |
3.1.1 实现途径的认识性与目标意向的要素综合性 | 第46-47页 |
3.1.2 地域性建筑目标意向的提出与生成 | 第47-51页 |
3.2 地域性建筑思想实现途径的目标意向的建立与选取 | 第51-62页 |
3.2.1 目标意向的建立背景——地域性建筑的影响因素 | 第51-54页 |
3.2.2 地域性建筑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 | 第54-55页 |
3.2.3 目标意向的选取原则 | 第55-56页 |
3.2.4 目标意向在影响因素层次下在建筑创作中的使用策略 | 第56-62页 |
3.3 基于目标意向下的地域性建筑思想实现途径策略 | 第62-69页 |
3.3.1 现代建筑地区化实现途径策略 | 第63-67页 |
3.3.2 乡土建筑现代化实现途径策略 | 第67-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沈阳地区地域性建筑思想实现途径的目标意向的建立 | 第70-87页 |
4.1 沈阳地区地域性建筑影响因素 | 第70-74页 |
4.1.1 寒冷平缓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70-72页 |
4.1.2 多元融合社会文化背景 | 第72-73页 |
4.1.3 粗放务实经济技术形态 | 第73-74页 |
4.2 沈阳地区建筑的历史沿革 | 第74-80页 |
4.2.1 质朴实用的乡土建筑 | 第75-76页 |
4.2.2 外源的洋化建筑 | 第76-77页 |
4.2.3 多元新生的现代建筑 | 第77-80页 |
4.3 沈阳地区的地域性建筑目标意向 | 第80-83页 |
4.3.1 沈阳地区建筑地域特性总结 | 第81页 |
4.3.2 沈阳地区地域性目标意向的提取 | 第81-83页 |
4.4 沈阳地区地域性实现途径目标意向的导向总则 | 第83-85页 |
4.4.1 寒地目标意向的实现总则——保温防寒的适宜性对策 | 第84页 |
4.4.2 传统文脉目标意向的实现总则——生活方式与文脉的地域性契合 | 第84-85页 |
4.4.3 工业主脉的实现总则——工业建筑形态的差异性转换 | 第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沈阳地区地域性建筑实现途径之现代建筑地区化 | 第87-104页 |
5.1 基于寒地目标意向的现代建筑地区化 | 第87-93页 |
5.1.1 现代的御寒布局手段 | 第87-89页 |
5.1.2 理性的单体与空间应变手法 | 第89-92页 |
5.1.3 太阳能的应川 | 第92-93页 |
5.2 基于传统文脉目标意向的现代建筑地区化 | 第93-100页 |
5.2.1 形态异化取意传统印象 | 第93-95页 |
5.2.2 空间建构体现传统哲理 | 第95-97页 |
5.2.3 细部营造表达传统意蕴 | 第97-100页 |
5.3 基于工业目标意向的现代建筑地区化 | 第100-103页 |
5.3.1 空间体量体现工业形象 | 第101-102页 |
5.3.2 材料细部营造工业氛围 | 第102-103页 |
5.3.3 符号构件表现工业意味 | 第10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沈阳地区地域性建筑实现途径之乡土建筑现代化 | 第104-123页 |
6.1 基于寒地目标意向的乡土建筑现代化 | 第104-109页 |
6.1.1 传统布局的原形转译 | 第104-106页 |
6.1.2 单体空间御寒的传统手段 | 第106-109页 |
6.1.3 捕捉太阳光 | 第109页 |
6.2 基于传统文脉目标意向的乡土建筑现代化 | 第109-115页 |
6.2.1 传统形象的具象沿袭 | 第110-112页 |
6.2.2 传统空间的形式继承 | 第112-113页 |
6.2.3 传统片段的记忆再现 | 第113-115页 |
6.3 基于工业目标意向的乡土建筑现代化 | 第115-122页 |
6.3.1 立面造型的形象再生 | 第115-118页 |
6.3.2 内部空间的置换重构 | 第118-119页 |
6.3.3 设备构件的更新利用 | 第119-122页 |
6.4 本章小节 | 第122-12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