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1.1.1 传统交流配电网面临的挑战 | 第15页 |
1.1.2 直流配电网的特点 | 第15-17页 |
1.1.3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发展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1.3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潮流计算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工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交直流配电网应用前景分析 | 第21-28页 |
2.1 城市交直流配电网的前景分析 | 第21-24页 |
2.2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拓扑结构 | 第24-27页 |
2.2.1 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 | 第24-26页 |
2.2.2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结构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元件模型 | 第28-54页 |
3.1 分布式电源模型 | 第28-32页 |
3.1.1 并网型同步发电机 | 第28-29页 |
3.1.2 并网型异步发电机 | 第29-30页 |
3.1.3 换流器并网型分布式电源 | 第30-32页 |
3.2 线路三相模型 | 第32-35页 |
3.3 变压器三相模型 | 第35-42页 |
3.3.1 变压器等值电路 | 第35-36页 |
3.3.2 变压器的序参数 | 第36-37页 |
3.3.3 变压器三相导纳矩阵 | 第37-42页 |
3.4 电容器三相模型 | 第42-43页 |
3.4.1 Y接法 | 第42页 |
3.4.2 Y0接法 | 第42-43页 |
3.4.3 (35)接法 | 第43页 |
3.5 负荷模型 | 第43-47页 |
3.5.1 Y0接法 | 第43-45页 |
3.5.2 Y接法 | 第45页 |
3.5.3 (35)接法 | 第45-47页 |
3.6 直流系统元件模型 | 第47页 |
3.6.1 直流线路模型 | 第47页 |
3.6.2 直流负荷模型 | 第47页 |
3.7 电压源换流器模型 | 第47-52页 |
3.7.1 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交直流混合系统技术优势 | 第47-48页 |
3.7.2 电压源换流器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 | 第48-49页 |
3.7.3 PWM动作特性分析 | 第49-51页 |
3.7.4 VSC换流站模型 | 第51-52页 |
3.7.5 换流站不平衡补偿 | 第52页 |
3.8 DC/DC变换器模型 | 第52-53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潮流计算 | 第54-65页 |
4.1 配电网常用的潮流计算方法 | 第54-58页 |
4.1.1 busZ高斯法 | 第54-55页 |
4.1.2 回路阻抗法 | 第55-56页 |
4.1.3 牛顿—拉夫逊法 | 第56-57页 |
4.1.4 前推回推法 | 第57-58页 |
4.2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统一求解法 | 第58-62页 |
4.2.1 拓展节点法 | 第58-59页 |
4.2.2 交流网络模型 | 第59页 |
4.2.3 直流网络模型 | 第59页 |
4.2.4 交流网络潮流方程 | 第59-60页 |
4.2.5 换流站潮流方程 | 第60-61页 |
4.2.6 直流网络潮流方程 | 第61页 |
4.2.7 基于拓展节点法的牛顿拉夫逊法 | 第61-62页 |
4.3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交替迭代法 | 第62-64页 |
4.3.1 节点处理 | 第62页 |
4.3.2 交流系统潮流计算 | 第62-63页 |
4.3.3 直流系统潮流计算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算例分析 | 第65-73页 |
5.1 算例1三端直流网络系统 | 第65-70页 |
5.2 算例2两端直流网络系统 | 第70-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4页 |
6.1 总结 | 第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A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