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自动过分相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接触网异相短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接触网电分相结构与动车组自动过分相技术 | 第16-30页 |
2.1 接触网电分相结构 | 第16-18页 |
2.1.1 器件式电分相 | 第16-17页 |
2.1.2 锚段关节式电分相 | 第17-18页 |
2.2 锚段关节式电分相参数选择 | 第18-19页 |
2.3 动车组自动过分相技术 | 第19-24页 |
2.3.1 地面转换自动过分相技术 | 第19-21页 |
2.3.2 车载断电自动过分相技术 | 第21-22页 |
2.3.3 柱上开关断电自动过分相技术 | 第22-23页 |
2.3.4 三种自动过分相技术的比较 | 第23-24页 |
2.4 柱上开关过分相技术 | 第24-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建模 | 第30-57页 |
3.1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 | 第30-34页 |
3.1.1 带回流线的直接(DN)供电方式 | 第31-32页 |
3.1.2 自耦变压器(AT)供电方式 | 第32-34页 |
3.1.3 盘营高速线牵引供电区段简介 | 第34页 |
3.2 牵引变电所及AT所等值参数及仿真模型 | 第34-40页 |
3.2.1 外部电源等值参数及仿真模型 | 第34-35页 |
3.2.2 牵引变压器等值参数及仿真模型 | 第35-37页 |
3.2.3 AT变压器等值参数及仿真模型 | 第37-40页 |
3.3 牵引网等值参数及仿真模型 | 第40-51页 |
3.3.1 盘营高速线牵引网简介 | 第40页 |
3.3.2 牵引网线路参数计算 | 第40-50页 |
3.3.3 牵引网仿真模型 | 第50-51页 |
3.4 柱上开关式电分相等值参数及仿真模型 | 第51-55页 |
3.4.1 柱上开关式电分相等值参数 | 第51-54页 |
3.4.2 柱上开关式电分相仿真模型 | 第54-55页 |
3.5 牵引供电供电系统仿真模型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基于柱上开关式电分相的接触网电参量仿真 | 第57-76页 |
4.1 交流牵引负荷的特点 | 第57页 |
4.2 CRH380B动车组等值参数及仿真模型 | 第57-59页 |
4.3 动车组对接触网电参量的影响仿真分析 | 第59-67页 |
4.3.1 动车组与牵引变电所的距离对接触网电参量的影响 | 第59-62页 |
4.3.2 双供电臂上动车组数量对接触网电参量的影响 | 第62-67页 |
4.4 动车组过分相时接触网电参量仿真 | 第67-75页 |
4.4.1 双供电臂均无车且电分相无车 | 第67-68页 |
4.4.2 双供电臂上仅电分相处有一列动车组 | 第68-70页 |
4.4.3 α臂4车,β臂0车且电分相处有车 | 第70-73页 |
4.4.4 α臂0车,β臂4车且电分相处有车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接触网异相短路机理研究及电参量仿真 | 第76-101页 |
5.1 接触网异相短路故障机理分析 | 第76-83页 |
5.1.1 拉弧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76-81页 |
5.1.2 动车组过分相拉弧现象产生过程分析 | 第81-82页 |
5.1.3 柱上开关过分相技术无拉弧实现原理 | 第82-83页 |
5.2 接触网异相短路电流计算 | 第83-88页 |
5.2.1 V/N接线变压器短路电流计算 | 第83-85页 |
5.2.2 Y/△接线变压器短路电流计算 | 第85-86页 |
5.2.3 SCOTT接线变压器短路电流计算 | 第86-88页 |
5.3 基于柱上开关过分相技术的接触网异相短路保护方案 | 第88-89页 |
5.4 基于柱上开关过分相技术的接触网异相短路电参量仿真 | 第89-99页 |
5.4.1 双臂均无车时接触网异相短路 | 第90-92页 |
5.4.2 双臂仅电分相有动车组经过时接触网异相短路 | 第92-94页 |
5.4.3 α臂4车,β臂0车且电分相处有车时接触网异相短路 | 第94-96页 |
5.4.4 α臂0车,β臂4车且电分相处有车时接触网异相短路 | 第96-99页 |
5.5 基于柱上开关过分相技术的接触网异相短路仿真结果分析 | 第99-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