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

中日近代化进程中政府制度改革比较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33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第13-18页
        一、选题缘由第13-15页
        二、政府与政府制度释义第15-16页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第16-18页
    第二节 已有的研究评述第18-29页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8-24页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24-29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29-33页
        一、研究方法第29-30页
        二、研究内容第30-31页
        三、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第31-33页
第二章 近代中日政府制度改革背景的交叉分析:从传统与现代第33-51页
    第一节 改革的横向场域:从物质基础到上层建筑第33-43页
        一、经济视角: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33-35页
        二、政治层面:西方立宪体制的引入第35-39页
        三、文化面向:立宪文化的涤荡第39-41页
        四、社会方面:个人权利的凸显第41-43页
    第二节 改革的纵向场域: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第43-51页
        一、社会特征:从等级化、地域化到工业化、市场化第43-45页
        二、治理模式:从统治型治理到管理型治理第45-47页
        三、治理手段:从权治挣扎到法治诉求第47-48页
        四、共同体类型:从静态封闭共同体到动态开放共同体第48-51页
第三章 中日近代政府制度改革始末比较: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第51-81页
    第一节 挑战与回应:清末仿行君主立宪的展开第51-58页
        一、被迫立宪:统治合法性危机催生制度变革第51-53页
        二、仿行君宪制的建立:《钦定宪法大纲》第53-56页
        三、君宪制“仿行”:传统思想与现代架构的拼接第56-58页
    第二节 冲击与选择:明治宪政体制的确立第58-69页
        一、选择立宪:新思想的引入与实践第58-63页
        二、宪政制度的诞生:《大日本帝国宪法》第63-66页
        三、明治宪法体制:多元结构的博弈第66-69页
    第三节 对比与反思:清末君主立宪政体失败的根源第69-81页
        一、《钦定宪法大纲》与《大日本帝国宪法》的比较第69-75页
        二、晚清君主立宪政体改革失败的根源第75-81页
第四章 中日近代行政体制改革比较:建立责任内阁制的尝试第81-120页
    第一节 清末建立责任内阁制的尝试第81-95页
        一、清末官制改革的动因第82-84页
        二、戊戌变法中的官制改革第84-86页
        三、丙午年间中央官制改革之行政改制第86-90页
        四、宣统年间关于责任内阁制的争论及皇族内阁的建立第90-95页
    第二节 明治时期责任内阁制的建立第95-114页
        一、太政官政治体制的建立与演变第95-99页
        二、近代责任内阁制的创立第99-105页
        三、近代行政体系的确立——责任内阁制建立的意义第105-109页
        四、责任内阁制的功能第109-114页
    第三节 比较与探求:清末中国官制改革失败之原因第114-120页
        一、家产官僚制对构建近代理性官僚制的阻碍第114-117页
        二、传统官僚制长期维系的政治文化对“责任”的排斥第117-120页
第五章 中日近代立法体制改革比较:建立近代议会制的尝试第120-159页
    第一节 清末谘议局与资政院的建立及活动第120-135页
        一、谘议局的成立、性质及其权限第121-128页
        二、1910:立宪派短暂的春天第128-131页
        三、中国最早的“国会”:资政院及其两次会议第131-135页
    第二节 明治时期帝国议会的建立第135-151页
        一、明治初期立法机构的演变第135-137页
        二、自由民权运动与《开设国会敕谕》的颁布第137-141页
        三、帝国议会的建立第141-147页
        四、帝国议会的功能第147-151页
    第三节 比较与分析:清末中国未能建立起近代议会制的原因第151-159页
        一、对权力的崇拜妨碍了对权力进行任何制度化的可能第151-155页
        二、等级制观念导致中国立宪派的软弱性第155-159页
第六章 中日近代司法体制改革比较:建立司法独立制度的实践第159-192页
    第一节 晚清司法独立改革:动因及结果第160-173页
        一、改革动因:维护王朝之专制君主统治第160-164页
        二、改革过程:清末司法机关的近代转型第164-168页
        三、改革结果:司法独立改革中的权限之争第168-173页
    第二节 日本近代司法独立制度:动因及建立第173-185页
        一、建立动因:西方列强的外在压力与民族意识的觉醒第173-176页
        二、建立内容:独立司法制度的建立第176-180页
        三、建立成果:明治宪法体制下司法独立制日渐完善第180-185页
    第三节 比较与解析:晚清中国司法独立改革失败的根源第185-192页
        一、晚清修律:一种“理论建构型”的司法独立改革第185-188页
        二、失败根源:改革的逻辑起点与司法独立的实质相悖第188-192页
第七章 中日近代政府制度改革对当代政治体制的影响:责任、宪政与权利第192-219页
    第一节 近代政府制度的建立:降低制度变迁成本第193-197页
        一、环境因素对制度成本的影响第193-194页
        二、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对制度成本的影响第194-196页
        三、非正式制度对制度成本的影响第196-197页
    第二节 近代行政体制的建立:强化行政责任第197-203页
        一、以责任内阁制为标志的近代行政体制的确立第197-199页
        二、社会管理职能的扩大对行政机构的要求第199-201页
        三、近代行政机构管理的效率化与科学化第201-203页
    第三节 近代立法体制的建立:孕育宪政文化第203-210页
        一、以议会为标志的近代立法系统的建立第203-204页
        二、从习俗型信任到契约型信任的转变第204-207页
        三、政治的法制化保障契约的刚性化第207-210页
    第四节 近代司法体制的建立:保护公民权利第210-219页
        一、以独立法院为标志的近代司法系统的建立第210-211页
        二、货币经济带来财富的个人所有要求独立司法权的保护第211-214页
        三、独立司法体系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以及对法治市场的构建第214-219页
余论: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对现代化发展的支撑作用第219-234页
    一、政府制度在政治发展和制度变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219-227页
    二、当代中国政府制度改革的路径第227-230页
    三、当代中国的发展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的整体跃迁第230-234页
参考文献第234-242页
致谢辞第242-244页

论文共2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政府公司化中的增长联盟研究
下一篇:明代举人科考与事功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