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双连拱隧道施工地表沉降机理和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引言 | 第7-8页 |
1.2 双连拱隧道特点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5 研究路线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第12-17页 |
2.1 引言 | 第12页 |
2.2 工程地质概况 | 第12-15页 |
2.2.1 工程概述 | 第12-14页 |
2.2.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5页 |
2.2.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5页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5-16页 |
2.4 场地土评价 | 第16-17页 |
2.4.1 隧道工程地质评价 | 第16页 |
2.4.2 环境工程地质 | 第16-17页 |
第三章 黄土双连拱隧道洞顶沉降变形特性 | 第17-33页 |
3.1 引言 | 第17页 |
3.2 有限元分析简介 | 第17页 |
3.3 深浅埋判定标准 | 第17-19页 |
3.4 隧道设计参数 | 第19-20页 |
3.4.1 工程概况及基本施工方案 | 第19页 |
3.4.2 支护衬砌设计参数 | 第19-20页 |
3.4.3 计算采用的材料屈服准则 | 第20页 |
3.5 建立双连拱隧道二维模型 | 第20-21页 |
3.5.1 建立模型 | 第21页 |
3.5.2 工况分析 | 第21页 |
3.6 计算结果 | 第21-32页 |
3.6.1 隧道以及地表位移结果 | 第21-26页 |
3.6.2 支护及锚杆受力计算结果 | 第26-29页 |
3.6.3 中隔墙位移与应力计算结果 | 第29-3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黄土双连拱隧道施工空间效应的分析及研究 | 第33-45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建立双连拱隧道三维模型 | 第33-35页 |
4.3 施工开挖方法比选 | 第35-37页 |
4.3.1 两台阶法和四台阶法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4.3.2 水平横撑与临时仰拱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4.4 双连拱隧道施工的空间效应 | 第37-41页 |
4.4.1 空间计算模型的建立及施工工序的简化 | 第37页 |
4.4.2 单洞开挖影响 | 第37-38页 |
4.4.3 左右洞开挖的相互影响 | 第38-39页 |
4.4.4 双洞开挖对中隔墙的变形影响 | 第39-41页 |
4.5 王家会隧道实地监测数据对比 | 第41-43页 |
4.5.1 单洞开挖影响数据对比 | 第41-42页 |
4.5.2 左右洞开挖的相互影响数据对比 | 第42-43页 |
4.5.3 双洞开挖对中隔墙的变形影响数据对比 | 第4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双连拱隧道主要施工技术措施研究 | 第45-62页 |
5.1 引言 | 第45页 |
5.2 隧道双连拱施工技术措施 | 第45-55页 |
5.2.1 隧道正洞开挖施工概述 | 第45-47页 |
5.2.2 洞口开挖施工要点 | 第47-50页 |
5.2.3 加强超前地质预报 | 第50-52页 |
5.2.4 正洞施工技术措施 | 第52-55页 |
5.3 中隔墙施工技术措施 | 第55-56页 |
5.4 监控量测 | 第56-61页 |
5.4.1 监测点布置原则 | 第56-58页 |
5.4.2 监控量测目的 | 第58页 |
5.4.3 监测项目 | 第58-59页 |
5.4.4 现场监测数据处理 | 第59-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