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钢轨磨耗的基本知识 | 第16-24页 |
2.1 钢轨结构与分类 | 第16-17页 |
2.2 钢轨磨耗状态与评价标准 | 第17-19页 |
2.2.1 钢轨磨耗状态 | 第17-18页 |
2.2.2 钢轨轨头磨耗评价标准 | 第18-19页 |
2.3 钢轨轨头磨耗计算方法 | 第19-22页 |
2.3.1 钢轨轮廓配准特征点的计算 | 第20-21页 |
2.3.2 钢轨磨耗特征点与磨耗计算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基于线结构光的钢轨轨头磨耗测量方法 | 第24-40页 |
3.1 线结构光图像测量原理 | 第24-25页 |
3.2 钢轨轨头磨耗测量设备选型与搭建 | 第25-33页 |
3.2.1 硬件设备选择 | 第26-31页 |
3.2.2 硬件系统的搭建 | 第31-33页 |
3.3 钢轨轨头磨耗测量软件设计 | 第33-39页 |
3.3.1 测量软件设计原则 | 第33-34页 |
3.3.2 软件设计平台搭建 | 第34-35页 |
3.3.3 测量软件功能结构设计 | 第35-36页 |
3.3.4 测量软件基本框架 | 第36-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图像采集系统的空间标定 | 第40-54页 |
4.1 相机标定基本理论 | 第40-43页 |
4.1.1 针孔相机模型与空间坐标系的变换 | 第40-42页 |
4.1.2 镜头畸变 | 第42-43页 |
4.2 基于张氏标定法的线结构光系统标定 | 第43-52页 |
4.2.1 张氏相机标定法理论及实现 | 第43-49页 |
4.2.2 线结构光测量系统的空间标定 | 第49-51页 |
4.2.3 被测物体轮廓参数的计算 | 第51-52页 |
4.3 系统标定准确性检测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基于图像处理的钢轨轨头磨耗测量 | 第54-77页 |
5.1 图像增强 | 第54-64页 |
5.1.1 Retinex理论及相关算法 | 第54-56页 |
5.1.2 Lab色彩空间及变换 | 第56-57页 |
5.1.3 基于lab空间的改进MSRCR图像增强算法 | 第57-59页 |
5.1.4 图像增强效果评价 | 第59-64页 |
5.2 图像分割 | 第64-68页 |
5.3 图像滤波与去噪 | 第68页 |
5.4 结构光光条中心线提取 | 第68-74页 |
5.4.1 Hessian矩阵光条中心提取算法 | 第69-71页 |
5.4.2 改进的Hessian矩阵光条中心提取算法 | 第71-72页 |
5.4.3 光条中心提取效果评价 | 第72-74页 |
5.5 钢轨轮廓重建与磨耗计算 | 第74-76页 |
5.5.1 钢轨轮廓重建与配准 | 第74-75页 |
5.5.2 钢轨轨头磨耗计算与状态评价 | 第75-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第77-86页 |
6.1 实验环境与过程 | 第77-78页 |
6.2 测量数据的计算与分析 | 第78-84页 |
6.2.1 测量点磨耗值的计算 | 第78-82页 |
6.2.2 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82-84页 |
6.3 测量误差分析 | 第84-8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7.1 结论 | 第86-87页 |
7.2 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