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8-9页 |
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页 |
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4页 |
第1章 《理论与现实》概述 | 第14-32页 |
1.1《理论与现实》的出刊与发行 | 第14-19页 |
1.1.1 创刊背景 | 第14-16页 |
1.1.2 出版过程和销售渠道 | 第16-19页 |
1.2 《理论与现实》的宗旨与栏目 | 第19-20页 |
1.2.1 刊物宗旨 | 第19-20页 |
1.2.2 刊物栏目设置 | 第20页 |
1.3 《理论与现实》的编委会与作者群 | 第20-28页 |
1.3.1 编委会介绍 | 第20-24页 |
1.3.2 作者群介绍 | 第24-28页 |
1.4 《理论与现实》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 第28-32页 |
1.4.1 中共对生活书店的关怀与领导 | 第28-29页 |
1.4.2 《理论与现实》的政治立场 | 第29-30页 |
1.4.3 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两次救援活动 | 第30-32页 |
第2章 《理论与现实》的主要宣传内容 | 第32-50页 |
2.1 《理论与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译介与研究 | 第32-34页 |
2.1.1 对“最进步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宣传 | 第32-34页 |
2.1.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范畴的介绍 | 第34页 |
2.2 《理论与现实》对中日经济战的述评 | 第34-39页 |
2.2.1 对战时中日经济形势的分析 | 第35-36页 |
2.2.2 对国民政府应对措施的评析 | 第36-38页 |
2.2.3 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 第38-39页 |
2.3 《理论与现实》对中共土改政策的宣传 | 第39-42页 |
2.3.1 战时中共根据地是“农村生产最显著的地方” | 第40-41页 |
2.3.2 战后中共土改政策是“千万农民翻身的旗帜” | 第41-42页 |
2.4 《理论与现实》关于中国民主政治的言论 | 第42-50页 |
2.4.1 发展适应抗战的民主政治 | 第42-45页 |
2.4.2 关于战后组建新政府的言论 | 第45-46页 |
2.4.3 对社会主义的憧憬 | 第46-50页 |
第3章 《理论与现实》的评价 | 第50-56页 |
3.1 《理论与现实》的学术意义 | 第50-53页 |
3.1.1 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 第50-51页 |
3.1.2 推动了“学术中国化”和“理论现实化”的进程 | 第51-52页 |
3.1.3 为当前党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 第52-53页 |
3.2 《理论与现实》的历史意义 | 第53-54页 |
3.2.1 有助于培养一批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青年读者 | 第53页 |
3.2.2 有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影响力 | 第53-54页 |
3.3 《理论与现实》的局限性 | 第54-56页 |
3.3.1 学术研究“大众化”不够充分 | 第54页 |
3.3.2 与读者缺乏有效的沟通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