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艺术论文--建筑风格、流派及作品评价论文

吉林省乡土生活与乡土居住形态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26页
   ·研究的背景第10-12页
     ·地域建筑文化危机第10-11页
     ·“乡土建筑”思想脉动第11-12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第12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7页
     ·研究的目的第12-15页
     ·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预期达到的目标第16-17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第17-20页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历程第17-18页
     ·目前我国的研究探索第18-20页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20-22页
     ·乡土生活第20页
     ·乡土建筑第20-21页
     ·居住形态第21-22页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2-23页
     ·研究内容第22-23页
     ·研究方法第23页
   ·本章小结第23-26页
第2章 吉林省传统乡土建筑概况与新农村建设现状第26-40页
   ·吉林省传统乡土建筑概况第26-32页
     ·吉林省自然地理条件与社会历史背景第26-28页
     ·吉林省乡土生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28-29页
     ·吉林省乡土建筑的基本形态第29-32页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第32-39页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意义和目的第32-33页
     ·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与取得的成绩第33-36页
     ·吉林省乡土建筑研究已取得的成就第36-37页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第37-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吉林省乡土生活与乡土居住形态的关系第40-81页
   ·文化生态学的引入第40-42页
     ·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第40-41页
     ·文化生态学的基本观点第41页
     ·文化生态学对于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义第41-42页
   ·吉林省乡土生活模式特征第42-47页
     ·传统生活模式特征及当代转变第42-44页
     ·庭院的多功能性第44-45页
     ·采暖文化第45-47页
   ·吉林省自然乡土聚落特征第47-74页
     ·社会学特征第48-59页
     ·地理学特征第59-67页
     ·传播学特征第67-71页
     ·生态学特征第71-74页
   ·吉林省乡土建筑特征第74-80页
     ·东部山区乡土建筑特征第74-76页
     ·中部地区乡土建筑特征第76-77页
     ·西部地区乡土建筑特征第77-80页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4章 吉林省乡土居住形态对乡土生活的适应性第81-98页
   ·吉林省乡土居住模式的演变与发展第81-88页
     ·东部地区乡土居住模式的演变第81-83页
     ·中部平原地区乡土居住模式的演变第83-86页
     ·西部地区乡土居住模式的演变第86-88页
   ·乡土居住形态适应乡土生活的三个层面第88-91页
     ·聚落层面第88-90页
     ·建筑层面第90页
     ·景观层面第90-91页
   ·乡土居住形态设计意象第91-94页
     ·风水意象第91-92页
     ·生态意象第92-93页
     ·秩序意象第93页
     ·文化意象第93-94页
   ·乡土居住形态的保护及乡土生活的延续与发展第94-97页
     ·乡土居住形态保护第94-96页
     ·乡土生活的延续与发展第96-97页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结论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2页
附录第102-10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5-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个人简历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底部框架结构被动控制及时程分析
下一篇:长春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