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1.3.1 水体感官与水文条件的关系 | 第9-10页 |
1.3.2 水质与水文条件的关系 | 第10-11页 |
1.3.3 水生态与水文条件的关系 | 第11-14页 |
1.3.4 文献调研结果归纳 | 第14-16页 |
1.3.5 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以清河为例的城市河道水文水质监测 | 第19-34页 |
2.1 监测方案 | 第19-20页 |
2.1.1 监测地点 | 第19-20页 |
2.1.2 监测时间 | 第20页 |
2.2 水文监测 | 第20-24页 |
2.2.1 水文监测方法 | 第20-22页 |
2.2.2 水文结果分析 | 第22-24页 |
2.3 水质监测 | 第24-33页 |
2.3.1 水质监测方法 | 第24-25页 |
2.3.2 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 第25-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清河水质评价和水文影响分析 | 第34-48页 |
3.1 河道水质评价 | 第34-38页 |
3.1.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4-36页 |
3.1.2 富营养化评价 | 第36-38页 |
3.2 水文条件对浊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 水文条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 第40-46页 |
3.3.1 生长速率 | 第41-45页 |
3.3.2 群落结构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水文条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的物理模型实验 | 第48-77页 |
4.1 实验装置 | 第48-50页 |
4.2 实验用水 | 第50页 |
4.3 实验仪器和测量方法 | 第50-51页 |
4.4 实验方案 | 第51-53页 |
4.4.1 实验I(预实验) | 第51-52页 |
4.4.2 实验II-IV | 第52-53页 |
4.5 实验I中水文条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分析 | 第53-61页 |
4.5.1 水温 | 第53-54页 |
4.5.2 藻类生物量 | 第54-59页 |
4.5.3 藻类生物多样性 | 第59-61页 |
4.5.4 预实验小结 | 第61页 |
4.6 实验II-IV中水文条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分析 | 第61-72页 |
4.6.1 水温 | 第61-63页 |
4.6.2 藻类生物量 | 第63-70页 |
4.6.3 藻类生物多样性 | 第70-72页 |
4.7 水文条件对藻类生长影响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 | 第72-75页 |
4.7.1 实验I-IV中藻类生长特征的综合分析 | 第72-74页 |
4.7.2 再生水河道中的水文条件配置建议 | 第74-7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78页 |
5.2 建议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附录A 清河监测中各断面采样时间 | 第86-8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