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遥感技术论文--遥感图像的解译、识别与处理论文--图像处理方法论文

基于目标区域提议和深度网络的遥感影像目标检测与识别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对照表第11-12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2-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页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与分析第16-18页
        1.2.1 基于SAR图像的目标检测识别第16-17页
        1.2.2 基于光学遥感图像的目标检测识别第17-18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第18-20页
第二章 遥感影像目标检测与识别基础第20-30页
    2.1 遥感影像目标检测与识别常用技术与方法第20-22页
        2.1.1 引言第20页
        2.1.2 遥感影像预处理第20-21页
        2.1.3 遥感目标常用特征第21-22页
        2.1.4 遥感目标检测识别常用方法第22页
    2.2 目标区域提议思想与常用方法第22-25页
        2.2.1 目标区域提议原理第22-23页
        2.2.2 二值化赋范梯度特征算法第23-24页
        2.2.3 选择性搜索算法第24-25页
        2.2.4 多尺度组合分组算法第25页
    2.3 深度学习网络模型与平台第25-28页
        2.3.1 卷积神经网络第26页
        2.3.2 深度置信网络第26-27页
        2.3.3 深度学习平台第27-28页
    2.4 目标检测与识别方法评价指标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基于峰值特征和可变形卷积网络的SAR图像目标检测与识别第30-48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SAR图像峰值特征第30-32页
        3.2.1 峰值特征原理第30-31页
        3.2.2 峰值特征点提取算法步骤第31-32页
    3.3 可变形卷积网络第32-35页
        3.3.1 卷积神经网络第32-33页
        3.3.2 卷积神经网络的局限与消除方法第33-34页
        3.3.3 可变形卷积单元第34页
        3.3.4 可变形卷积网络第34-35页
    3.4 基于峰值特征和可变形卷积网络的SAR图像目标检测与识别第35-42页
        3.4.1 实验数据准备及预处理第35-37页
        3.4.2 基于峰值特征与连通区域标记的SAR图像目标检测第37-39页
        3.4.3 基于可变形卷积网络的SAR图像目标识别第39-42页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2-46页
        3.5.1 实验参数设置第42页
        3.5.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2-46页
    3.6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基于改进帧差法与YOLO深度网络的遥感影像目标检测第48-64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帧间差分法第48-50页
        4.2.1 帧间差分法原理第48-49页
        4.2.2 改进帧间差分法步骤第49-50页
    4.3 YOLO深度网络第50-53页
        4.3.1 YOLO网络的思想与原理第50-51页
        4.3.2 YOLO网络损失函数的设计第51-52页
        4.3.3 YOLO网络的优势第52-53页
    4.4 基于改进帧差法和YOLO深度网络的遥感影像目标检测第53-59页
        4.4.1 实验数据准备及预处理第53-55页
        4.4.2 基于改进帧差法的遥感影像运动目标检测第55-56页
        4.4.3 基于高分辨YOLO深度网络的遥感影像目标检测第56-59页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9-62页
        4.5.1 实验参数设置第59页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9-62页
    4.6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基于结构化边缘检测目标区域提议的遥感图像目标检测第64-74页
    5.1 引言第64页
    5.2 基于结构化边缘检测的目标区域提议算法第64-67页
        5.2.1 结构化森林快速边缘检测第64-66页
        5.2.2 基于边缘检测的目标区域提议第66-67页
    5.3 基于边缘检测目标区域提议的遥感图像目标检测第67-70页
        5.3.1 实验数据准备及预处理第67-68页
        5.3.2 算法流程与具体步骤第68-70页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0-72页
    5.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4-76页
    6.1 总结第74-75页
    6.2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4页
致谢第84-86页
作者简介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立式辊磨机健康状态评估与维修策略研究
下一篇:圆柱凸轮连续传动机构机电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