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牧业商河牧场的绿色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5页 |
1.5 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2.1 绿色设计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2.1.1 绿色设计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绿色设计的原则 | 第17页 |
2.1.3 绿色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2.2 绿色建筑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2.2.1 绿色建筑 | 第18-19页 |
2.2.2 绿色建筑设计 | 第19-21页 |
2.2.3 绿色建筑评价 | 第21-23页 |
2.3 牧场的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3.1 牧场的概念 | 第23页 |
2.3.2 牧场的类型及特点 | 第23-24页 |
2.3.3 牧场的设计标准 | 第24-25页 |
2.4 绿色牧场发展的意义 | 第25-26页 |
2.4.1 市场意义 | 第25页 |
2.4.2 环保节能意义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现代牧业商河牧场的规划设计路径 | 第27-45页 |
3.1 牧场选址 | 第28-30页 |
3.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 第28页 |
3.1.2 水资源 | 第28页 |
3.1.3 气候特征 | 第28-29页 |
3.1.4 其他资源 | 第29-30页 |
3.2 牧场的场地布局分区 | 第30-32页 |
3.2.1 生产区 | 第30页 |
3.2.2 办公生活区 | 第30-31页 |
3.2.3 饲料区 | 第31-32页 |
3.2.4 粪污处理区 | 第32页 |
3.3 生产区的规划设计 | 第32-35页 |
3.3.1 生产区的构成 | 第32-33页 |
3.3.2 规划设计原则 | 第33-34页 |
3.3.3 生产区内建筑物布置 | 第34-35页 |
3.4 牧场的交通流线设计 | 第35-39页 |
3.4.1 奶牛的交通流线设计 | 第35-37页 |
3.4.2 人的交通流线设计 | 第37-38页 |
3.4.3 车的交通流线设计 | 第38-39页 |
3.5 牧场的绿化设计 | 第39-43页 |
3.5.1 绿化的作用 | 第40页 |
3.5.2 绿化设计的原则 | 第40-41页 |
3.5.3 各分区绿化设计 | 第41-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现代牧业商河牧场的绿色建筑设计 | 第45-77页 |
4.1 牧场内建筑构成 | 第45-53页 |
4.1.1 生产类建筑 | 第45-49页 |
4.1.2 辅助生产类建筑 | 第49-53页 |
4.2 泌乳牛舍的绿色设计 | 第53-64页 |
4.2.1 设计要求 | 第53-54页 |
4.2.2 建筑构成 | 第54-56页 |
4.2.3 建筑空间设计 | 第56-60页 |
4.2.4 内环境控制设计 | 第60-63页 |
4.2.5 绿色节能设计 | 第63-64页 |
4.3 挤奶厅的绿色设计 | 第64-72页 |
4.3.1 设计要求 | 第65页 |
4.3.2 挤奶区 | 第65-67页 |
4.3.3 待挤区 | 第67-68页 |
4.3.4 其他区域 | 第68-69页 |
4.3.5 内环境控制设计 | 第69-71页 |
4.3.6 绿色节能设计 | 第71-72页 |
4.4 牧场采用的绿色节能措施 | 第72-76页 |
4.4.1 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 | 第72页 |
4.4.2 水回收与循环利用 | 第72-73页 |
4.4.3 主体与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 | 第73-74页 |
4.4.4 照明节能技术 | 第74-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现代牧业商河牧场的绿色建筑评价 | 第77-89页 |
5.1 节地与可持续发展场地 | 第77-79页 |
5.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第79-82页 |
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第82-83页 |
5.4 节材与材料利用 | 第83-84页 |
5.5 室外与污染物控制 | 第84-85页 |
5.6 室内环境与职业健康 | 第85-86页 |
5.7 运行管理与技术进步与创新 | 第86-87页 |
5.8 评价结论 | 第87-8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3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90页 |
6.3 展望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作者简介以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