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注释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1.2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损伤与修补 | 第15-18页 |
1.2.1 损伤类型 | 第15-16页 |
1.2.2 修补技术 | 第16-18页 |
1.3 复合材料修理容限的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1.4 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与修理的理论分析 | 第21-30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复合材料应力应变分析 | 第21-24页 |
2.2.1 单层板 | 第21-22页 |
2.2.2 多向层合板 | 第22-24页 |
2.3 由单向性能得到多向层合板性能的方法 | 第24-25页 |
2.3.1 经典层合板理论 | 第24-25页 |
2.3.2 Hart-Smith的10%法则 | 第25页 |
2.4 修理容限的确定方法 | 第25-29页 |
2.4.1 相关概念 | 第25-27页 |
2.4.2 当前确定修理容限的方法 | 第27-28页 |
2.4.2.1 当前确定修理容限的基本流程 | 第27页 |
2.4.2.2 当前修理容限确定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2.4.3 基于设计许用应变值确定修理容限的基本思路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含孔复合材料层合板的静态应变分析 | 第30-46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0-37页 |
3.2.1 静态应变的检测原理 | 第30-32页 |
3.2.1.1 检测原理 | 第30-31页 |
3.2.1.2 桥路方式 | 第31-32页 |
3.2.2 胶结修补工艺 | 第32-35页 |
3.2.2.1 补片预浸料制作 | 第32-33页 |
3.2.2.2 真空袋制作 | 第33-34页 |
3.2.2.3 修补仪加热固化 | 第34-35页 |
3.2.3 材料性能及试件尺寸 | 第35-36页 |
3.2.4 试验设备及过程 | 第36-37页 |
3.3 数据处理与性能评估分析 | 第37-44页 |
3.3.1 应变片的粘贴位置和方向的选择 | 第37-39页 |
3.3.2 损伤孔位置对层合板应变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3 孔径大小对层合板应变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4 贴补方式对层合板应变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5 补片大小对层合板应变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设计许用应变值的定量分析 | 第46-57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拉伸试验 | 第46-49页 |
4.2.1 材料性能及试件尺寸 | 第47-48页 |
4.2.2 试验设备及过程 | 第48-49页 |
4.2.3 试验结果 | 第49页 |
4.3 基于Hart-Smith10%法则的理论计算 | 第49-52页 |
4.3.1 铺层顺序系数 | 第49页 |
4.3.2 环境系数 | 第49-50页 |
4.3.3 开孔修正系数 | 第50-51页 |
4.3.4 边距系数 | 第51页 |
4.3.5 计算结果 | 第51-52页 |
4.4 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52-55页 |
4.4.1 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4.4.1.1 铺层模型 | 第52-53页 |
4.4.1.2 网格划分 | 第53页 |
4.4.2 边界条件及失效准则 | 第53页 |
4.4.3 仿真结果 | 第53-55页 |
4.5 设计许用应变值的确定与讨论 | 第55-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修理容限的确定与验证 | 第57-66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安全裕度的选取 | 第57-58页 |
5.3 极限载荷的确定 | 第58-59页 |
5.4 修理容限的确定 | 第59-62页 |
5.4.1 修理容限下限的确定 | 第59-61页 |
5.4.1 修理容限上限的确定 | 第61-62页 |
5.5 基于波音公司强度指标的验证与分析 | 第62-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总结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