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景理法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邹城市孟子湖公园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3 对景理法研究动态与成果 | 第10-11页 |
1.4 创新点 | 第11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第2章 城市景观与对景理法的相关论述 | 第14-30页 |
2.1 城市景观的基本概述 | 第14-15页 |
2.1.1 城市景观与城市景观设计 | 第14页 |
2.1.2 城市景观设计的特征 | 第14页 |
2.1.3 城市景观空间的分类 | 第14-15页 |
2.2 对景理法的基本概述 | 第15-19页 |
2.2.1 私家园林与传统造景手法 | 第15页 |
2.2.2 对景理法 | 第15-17页 |
2.2.3 对景的基本类型 | 第17-18页 |
2.2.4 中西方园林对景的不同 | 第18-19页 |
2.3 对景理法的艺术特征 | 第19-20页 |
2.3.1 对自然美的追求 | 第19页 |
2.3.2 步移景异 | 第19-20页 |
2.3.3 诗画意境 | 第20页 |
2.4 对景理法平面组织形式的分析 | 第20-29页 |
2.4.1 点状正对形式 | 第20-21页 |
2.4.2 线状互对形式 | 第21-23页 |
2.4.3 面状互对形式 | 第23-28页 |
2.4.4 对景形式对空间整体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2.5 对景理法的空间作用 | 第29页 |
2.5.1 凸显景点流动空间 | 第29页 |
2.5.2 景观渗透延伸空间 | 第29页 |
2.5.3 起伏变化动静结合 | 第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对景理法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第30-40页 |
3.1 对景理法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 第30-31页 |
3.1.1 处处皆景景景相连 | 第30页 |
3.1.2 人随景动景随人变 | 第30-31页 |
3.2 对景理法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特点 | 第31-32页 |
3.2.1 对景的出发点——人 | 第31页 |
3.2.2 对景的自然观 | 第31页 |
3.2.3 对景元素的多元化 | 第31-32页 |
3.2.4 对景形式的多样性 | 第32页 |
3.3 对景理法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创作过程分析 | 第32-35页 |
3.3.1 确定景观设计主题 | 第32-33页 |
3.3.2 分析用地 | 第33页 |
3.3.3 整体布局 | 第33页 |
3.3.4 利用轴线关系组织对景的主要景观节点 | 第33-34页 |
3.3.5 根据用地空间形态确定对景形式 | 第34页 |
3.3.6 路径设置 | 第34-35页 |
3.3.7 对景形式空间效果的表达 | 第35页 |
3.4 案例分析 | 第35-39页 |
3.4.1 河北大厂书画院景观设计 | 第35-37页 |
3.4.2 合肥市逍遥津公园景观设计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邹城市孟子湖公园景观设计 | 第40-60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40-42页 |
4.1.1 区域位置 | 第40页 |
4.1.2 历史文化及环境分析 | 第40-41页 |
4.1.3 地形地貌 | 第41页 |
4.1.4 周边交通 | 第41-42页 |
4.2 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 | 第42-43页 |
4.2.1 设计原则 | 第42页 |
4.2.2 设计目标 | 第42-43页 |
4.3 对景理法在邹城市孟子湖公园设计中的体现 | 第43-59页 |
4.3.1 确定公园主题 | 第43-44页 |
4.3.2 分析基地 | 第44-45页 |
4.3.3 功能分区 | 第45-46页 |
4.3.4 景观轴线与景观节点 | 第46-47页 |
4.3.5 基地空间形态与对景形式 | 第47-50页 |
4.3.6 道路规划 | 第50-51页 |
4.3.7 对景平面形式展示及空间效果表达 | 第51-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图片索引 | 第63-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67-68页 |
附件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