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丘陵地区中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方法构建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普适性问题 | 第14页 |
1.1.2 丘陵地区中小城市地域性设计的缺少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9页 |
1.4.1 关于丘陵城市的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4.2 关于总体城市设计方法的研究综述 | 第20-29页 |
1.4.3 研究述评 | 第2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第32-38页 |
2.1 概念解析 | 第32-35页 |
2.1.1 南方丘陵地区中小城市 | 第32-33页 |
2.1.2 总体城市设计 | 第33-34页 |
2.1.3 城市空间模型 | 第34-35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35-37页 |
2.2.1 场所文脉理论 | 第35-36页 |
2.2.2 自然生态设计理论 | 第36页 |
2.2.3 空间形态理论 | 第36-3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南方丘陵中小城市整体设计框架控制 | 第38-59页 |
3.1 南方丘陵中小城市整体设计思路 | 第38页 |
3.2 南方丘陵特色因子提取 | 第38-40页 |
3.2.1 丘陵水系 | 第38-39页 |
3.2.2 丘陵地貌 | 第39-40页 |
3.3 丘陵城市意象塑造 | 第40-46页 |
3.3.1 认知路径 | 第40-42页 |
3.3.2 认知边缘 | 第42-44页 |
3.3.3 认知标志 | 第44-45页 |
3.3.4 认知节点 | 第45页 |
3.3.5 认知区域 | 第45-46页 |
3.4 丘陵地区中小城市总体控制骨架 | 第46-55页 |
3.4.1 样本分析 | 第46-48页 |
3.4.2 山水格局 | 第48-50页 |
3.4.3 空间发展轴 | 第50-51页 |
3.4.4 空间构架 | 第51-53页 |
3.4.5 结构核心 | 第53-54页 |
3.4.6 不同功能区 | 第54-55页 |
3.5 案例研究 | 第55-58页 |
3.5.1 认知张家界 | 第55-56页 |
3.5.2 张家界整体城市控制骨架 | 第56-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南方丘陵中小城市三维空间定量分析 | 第59-80页 |
4.1 丘陵城市设计定量分析总体思路 | 第59页 |
4.2 丘陵地区中小城市开发总量预测 | 第59-61页 |
4.2.1 现实性预测 | 第60-61页 |
4.2.2 参考性预测 | 第61页 |
4.3 理想空间模型分析与建立 | 第61-65页 |
4.3.1 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61-62页 |
4.3.2 基于GIS的理想空间模型建立 | 第62-65页 |
4.4 容积率模型修正 | 第65-68页 |
4.4.1 修正因子 | 第66-67页 |
4.4.2 多中心结构模型 | 第67-68页 |
4.5 高度模型扩展 | 第68-79页 |
4.5.1 美学原则 | 第69页 |
4.5.2 视觉体系控制 | 第69-76页 |
4.5.3 高度形态管控 | 第76-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87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