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特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 第12-14页 |
1.2.1 等离子体 | 第12-13页 |
1.2.2 等离子体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3 等离子体与三态间的区别 | 第14页 |
1.3 液相等离子体的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3.1 液相等离子体的概念 | 第15页 |
1.3.2 液相等离子体的特点 | 第15页 |
1.3.3 液相等离子体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4 液相等离子体产生方式 | 第16-21页 |
1.4 辉光放电电解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4.1 辉光放电的原理 | 第21-23页 |
1.4.2 辉光放电的应用 | 第23-2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2 液相辉光放电的物理特性分析 | 第26-46页 |
2.1 辉光放电的组成区域 | 第26-28页 |
2.2 辉光放电阴极区与正柱区 | 第28-34页 |
2.2.1 阴极区 | 第28-31页 |
2.2.2 正柱区 | 第31-34页 |
2.3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通道的形成 | 第34页 |
2.4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通道的模型 | 第34-45页 |
2.4.1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通道的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2.4.2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通道的形状 | 第35页 |
2.4.3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通道的理论模型 | 第35-39页 |
2.4.4 联立微分方程组 | 第39-40页 |
2.4.5 求解算法 | 第40-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液相辉光放电反应器研制 | 第46-54页 |
3.1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结构选取 | 第46-49页 |
3.1.1 卧式反应器 | 第46-47页 |
3.1.2 立式反应器 | 第47-48页 |
3.1.3 等离子反应器的研制 | 第48-49页 |
3.2 电极确定 | 第49-52页 |
3.2.1 电极材料的选择 | 第49页 |
3.2.2 电极结构的确定 | 第49-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4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第54-64页 |
4.1 电流信号提取 | 第54-59页 |
4.1.1 测量方法的确定 | 第54-58页 |
4.1.2 测量电路设计 | 第58-59页 |
4.2 数据采集系统 | 第59-63页 |
4.2.1 采集卡的选择原则 | 第59页 |
4.2.2 研华PC-L812P采集卡概述 | 第59-60页 |
4.2.3 板卡硬件参数的设置 | 第60-61页 |
4.2.4 软件设计 | 第61-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液相辉光放电实验及分析 | 第64-74页 |
5.1 实验装置及设备 | 第64-65页 |
5.2 实验试剂的选用 | 第65页 |
5.3 实验系统搭建 | 第65-66页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6-73页 |
5.4.1 辉光放电的观测 | 第66-67页 |
5.4.2 辉光放电的伏安特征关系 | 第67-68页 |
5.4.3 溶液电导率对放电行为的影响 | 第68-70页 |
5.4.4 溶液溶度对放电行为的影响 | 第70页 |
5.4.5 溶液温度对放电行为的影响 | 第70-72页 |
5.4.6 电极间距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82-84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84-86页 |
附件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