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邻避现象法律规制分析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导论 | 第11-15页 |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四)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一、邻避现象基本理论分析 | 第15-19页 |
| (一)邻避的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 1.邻避现象 | 第15-16页 |
| 2.邻避设施 | 第16页 |
| 3.邻避冲突 | 第16-17页 |
| (二)邻避事件的分类 | 第17页 |
| (三)邻避现象的影响 | 第17-19页 |
| 二、我国环境邻避现象现状及成因探析 | 第19-31页 |
| (一)当前我国邻避现象的基本特征 | 第19-20页 |
| 1.主体的集聚性 | 第19页 |
| 2.矛盾的多重性 | 第19-20页 |
| 3.问题的复合性 | 第20页 |
| (二)我国邻避现象的现状 | 第20-24页 |
| 1.积极现状 | 第20-22页 |
| 2.消极现状 | 第22-24页 |
| (三)我国邻避事件形成原因分析 | 第24-31页 |
| 1.内部形成因素:居民与政府间的利益冲突 | 第24-27页 |
| 2.外部诱发因素:多种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 | 第27-31页 |
| 三、我国环保领域邻避现象法律规制现状分析 | 第31-41页 |
| (一)我国邻避现象法律规制依据 | 第31-36页 |
| 1.逻辑起点:邻避居民相关权利的法律依据 | 第31-32页 |
| 2.法律规制:邻避现象应对手段的法律规定 | 第32-34页 |
| 3.救济程序:邻避设施建成后的救济途径 | 第34-36页 |
| (二)我国邻避现象法律规制效果 | 第36-41页 |
| 1.我国邻避现象法律规制的积极方面 | 第36-37页 |
| 2.我国邻避现象法律规制的不足之处 | 第37-41页 |
| 四、我国环保领域邻避现象法律规制的完善 | 第41-51页 |
| (一)立法推动政府思维转型 | 第41-44页 |
| 1.立法推动政府认知思维转型 | 第41-42页 |
| 2.立法推动政府应对思维转型 | 第42-44页 |
| (二)法律规范制度完善 | 第44-51页 |
| 1.加强环境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 第44-45页 |
| 2.推动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 | 第45-46页 |
| 3.建立多主体的信息公开机制 | 第46-47页 |
| 4.推动利益补偿机制的法制化 | 第47-49页 |
| 5.事后救济途径的优化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