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克《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创作风格与演奏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创作风格 | 第10-16页 |
(一)浓郁的民间音乐特色 | 第10-12页 |
1.民间音乐中的“拱桥形式”结构 | 第10-11页 |
2.四五度和声营造民间音乐气氛 | 第11页 |
3.民间音乐的旋律 | 第11-12页 |
(二)打击乐化的元素 | 第12-13页 |
1.敲击性的音响 | 第12页 |
2.强烈的切分音 | 第12-13页 |
(三)律动的多变性 | 第13-16页 |
1.左右手自由交错的韵律 | 第13页 |
2.多变的节拍 | 第13-16页 |
二、《罗马尼亚民间舞曲》演奏分析 | 第16-24页 |
(一)粗犷有力的《手杖舞曲》 | 第16-17页 |
1.彰显作品演奏的节奏性 | 第16页 |
2.突出乐段的对比 | 第16-17页 |
(二)轻快的《布劳尔舞曲》 | 第17-18页 |
1.装饰音的处理 | 第17页 |
2.突出跳音的弹性奏法 | 第17-18页 |
(三)空灵缥缈的《蹬脚舞曲》 | 第18-19页 |
1.不规则的重音线条在节拍上交错相应 | 第18-19页 |
2.严格的触键要求 | 第19页 |
(四)忧郁的《布舒姆的舞曲》 | 第19-20页 |
1.乐曲的情感处理 | 第19-20页 |
2.对不同节奏和触键的要求 | 第20页 |
(五)充满活力的《罗马尼亚的波尔卡舞曲》 | 第20-22页 |
1.动感性的旋律 | 第20-21页 |
2.具有活力的欢快节奏 | 第21-22页 |
(六)欢快的《碎步舞曲》 | 第22-24页 |
1.重音转移的把握 | 第22页 |
2.营造热烈欢快的气氛 | 第22-24页 |
结语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8页 |
附录 音乐会节目单 | 第28-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