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LTCC技术简介 | 第13-17页 |
1.1.1 LTCC技术的优点 | 第14-16页 |
1.1.2 LTCC技术的局限性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1.2 LTCC材料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7-24页 |
1.2.1 LTCC技术对材料的要求 | 第17-18页 |
1.2.2 LTCC基板材料简介 | 第18-21页 |
1.2.3 LTCC材料的低温烧结 | 第21-23页 |
1.2.4 LTCC材料的发展趋势 | 第23-24页 |
1.3 BNT陶瓷的低温烧结技术进展 | 第24-27页 |
1.3.1 BLT陶瓷介绍 | 第24-25页 |
1.3.2 BLT掺杂改性研究 | 第25-26页 |
1.3.3 BNT低温烧结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8-36页 |
2.1 样品制备 | 第28-32页 |
2.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28-29页 |
2.1.2 La_2O_3-B_2O_3-ZnO玻璃的制备 | 第29-30页 |
2.1.3 BNT陶瓷样品制备 | 第30-31页 |
2.1.4 玻璃/陶瓷样品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 样品的分析与测试 | 第32-36页 |
2.2.1 体积密度测定 | 第32页 |
2.2.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2页 |
2.2.3 高温原位XRD测试 | 第32页 |
2.2.4 显微结构分析 | 第32-33页 |
2.2.5 差示扫描热(DSC)分析 | 第33页 |
2.2.6 热膨胀系数(CTE)测试 | 第33页 |
2.2.7 红外透过光谱分析 | 第33页 |
2.2.8 高温显微镜(Hotstage microscopy)分析 | 第33-34页 |
2.2.9 导热性能测试 | 第34-35页 |
2.2.10 微波介电性能测试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硼酸镧玻璃的结构和热力学性能研究 | 第36-51页 |
3.1 LBZ微晶玻璃的组成与玻璃形成情况 | 第36-40页 |
3.1.1 LBZ微晶玻璃的无定形玻璃形成区间 | 第36-38页 |
3.1.2 LBZ微晶玻璃的原子配位状态 | 第38-40页 |
3.2 LBZ微晶玻璃的热力学性能 | 第40-46页 |
3.2.1 组分含量对玻璃转变温度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2 玻璃的析出晶活化能 | 第42-44页 |
3.2.3 LBZ微晶玻璃的热膨胀系数 | 第44-46页 |
3.3 LBZ微晶玻璃的微观结构 | 第46-49页 |
3.3.1 LBZ微晶玻璃的物相组成 | 第46-47页 |
3.3.2 LBZ微晶玻璃的显微结构 | 第47-49页 |
3.4 LBZ微晶玻璃的介电性能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LBZ/BNT复相陶瓷低温烧结行为与性能研究 | 第51-79页 |
4.1 BNT陶瓷的制备和性能 | 第51-53页 |
4.1.1 BNT陶瓷的制备 | 第51页 |
4.1.2 BNT陶瓷的基本性能 | 第51-53页 |
4.2 LBZ微晶玻璃配方设计 | 第53-55页 |
4.3 LBZ/BNT复相陶瓷烧结行为研究 | 第55-72页 |
4.3.1 玻璃/陶瓷的热学特性 | 第55-56页 |
4.3.2 LBZ/BNT复相陶瓷烧结过程研究 | 第56-58页 |
4.3.3 LBZ/BNT复相陶瓷的高温烧结行为研究 | 第58-61页 |
4.3.4 LBZ/BNT复相陶瓷烧结致密化研究 | 第61-65页 |
4.3.5 LBZ/BNT复相陶瓷的相组成与相转变 | 第65-68页 |
4.3.6 LBZ/BNT复相陶瓷的显微结构 | 第68-70页 |
4.3.7 LBZ/BNT复相陶瓷的液相烧结过程 | 第70-72页 |
4.4 LBZ/BNT复相陶瓷的性能表征 | 第72-77页 |
4.4.1 LBZ/BNT复相陶瓷的导热系数 | 第72-73页 |
4.4.2 LBZ/BNT复相陶瓷的介电性能 | 第73-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