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理和利用现状 | 第13-17页 |
1.1.1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的概述 | 第13-14页 |
1.1.2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理现状 | 第14-16页 |
1.1.3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的利用现状 | 第16-17页 |
1.2 偏高岭土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1 偏高岭土的组成及其结构特征 | 第18-19页 |
1.2.2 偏高岭土在混凝土中作用效果 | 第19-20页 |
1.2.3 偏高岭土对重金属离子固化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1-24页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24-3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7页 |
2.1.1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 | 第24页 |
2.1.2 主要胶凝材料 | 第24-26页 |
2.1.3 粗集料 | 第26页 |
2.1.4 细集料 | 第26-27页 |
2.1.5 拌和水 | 第27页 |
2.1.6 外加剂 | 第27页 |
2.2 主要试验方法 | 第27-36页 |
2.2.1 净浆凝结性能测定 | 第27-28页 |
2.2.2 激光粒度分析 | 第28页 |
2.2.3 胶砂强度试验 | 第28-29页 |
2.2.4 重金属浸出试验 | 第29-30页 |
2.2.5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 第30-31页 |
2.2.6 混凝土干缩试验 | 第31-32页 |
2.2.7 混凝土耐久性试验 | 第32-33页 |
2.2.8 微观分析试验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材料特性研究 | 第36-43页 |
3.1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的物理性能研究 | 第36-39页 |
3.1.1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的粒径分布 | 第36-37页 |
3.1.2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的含水率和密度 | 第37页 |
3.1.3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的比表面积 | 第37-38页 |
3.1.4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的外观形貌 | 第38-39页 |
3.2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的化学性能研究 | 第39-41页 |
3.2.1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溶液的PH值 | 第39页 |
3.2.2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的矿物组成 | 第39-40页 |
3.2.3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的物相组成 | 第40-41页 |
3.3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的重金属浸出性研究 | 第41-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偏高岭土改性掺焚烧飞灰水泥基材料性能研究 | 第43-70页 |
4.1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的胶凝性能研究 | 第43-50页 |
4.1.1 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4.1.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4-50页 |
4.2 水泥基材料对飞灰重金属的固化作用研究 | 第50-54页 |
4.3 偏高岭土改性掺焚烧飞灰水泥基材料的胶凝性能研究 | 第54-61页 |
4.3.1 试验设计 | 第54-55页 |
4.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5-61页 |
4.4 偏高岭土改性掺焚烧飞灰水泥基材料的固化作用研究 | 第61-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偏高岭土改性焚烧飞灰面层混凝土的制备 | 第70-87页 |
5.1 引言 | 第70-71页 |
5.2 飞灰面层混凝土的配制 | 第71-72页 |
5.2.1 试验原料 | 第71页 |
5.2.2 试验配比选用 | 第71-72页 |
5.3 飞灰面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 | 第72-78页 |
5.3.1 工作性能试验 | 第72-73页 |
5.3.2 力学性能试验 | 第73-78页 |
5.4 飞灰面层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及耐久性研究 | 第78-81页 |
5.4.1 飞灰面层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 | 第78-79页 |
5.4.2 飞灰面层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 第79-81页 |
5.5 偏高岭土对飞灰面层混凝土重金属固化效果 | 第81-84页 |
5.5.1 飞灰面层混凝土破碎重金属浸出性 | 第81-82页 |
5.5.2 飞灰面层混凝土表面重金属浸出性 | 第82-83页 |
5.5.3 飞灰面层混凝土使用的安全性评价 | 第83-84页 |
5.6 利用垃圾焚烧飞灰制备混凝土的效益分析 | 第84-85页 |
5.6.1 飞灰面层混凝土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84-85页 |
5.6.2 飞灰面层混凝土的环境效益分析 | 第8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6.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