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高山垫状植物正相互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9-20页
    1.1 高山生态系统及其重要性第9-10页
    1.2 高山植物介绍第10页
    1.3 高山垫状植物的分布和适应性第10-11页
    1.4 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第11-15页
        1.4.1 正相互作用定义第11-13页
        1.4.2 正相互作用与胁迫梯度假说第13-14页
        1.4.3 正相互作用的机制第14-15页
    1.5 植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15-17页
        1.5.1 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第15页
        1.5.2 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15-16页
        1.5.3 植物对土壤pH值的影响第16-17页
    1.6 垫状植物的正相互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17-18页
        1.6.1 垫状植物的正相互作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第17页
        1.6.2 垫状植物的正相互作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17-18页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2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0-27页
    2.1 采样地区及自然概况第20-23页
    2.2 研究方法第23-26页
        2.2.1 采集垫状植物的形态特征第23-24页
        2.2.2 采样方法第24-25页
        2.2.3 土样分析测定第25-26页
    2.3 实验数据分析第26-27页
第三章 结果分析第27-40页
    3.1 垫状植物正相互作用对土壤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第27-29页
    3.2 垫状植物正相互作用对不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29-40页
        3.2.1 甘肃雪灵芝对不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29-31页
        3.2.2 团状福禄草对不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31-33页
        3.2.3 囊种草对不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33-35页
        3.2.4 雪层杜鹃对不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35-37页
        3.2.5 小丛红景天对不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37-38页
        3.2.6 四蕊山莓草对不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38-40页
第四章 讨论第40-45页
    4.1 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第40-41页
    4.2 不同垫状植物正相互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41-42页
    4.3 垫状植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第42-4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7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A股生物医药、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下一篇:魔芋葡甘聚糖分子拓扑模型简化与矢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