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独塔斜拉桥的发展现状 | 第10-15页 |
1.1.1 斜拉桥的演变历史 | 第10-11页 |
1.1.2 国外独塔斜拉桥的发展 | 第11-13页 |
1.1.3 我国独塔斜拉桥的的发展 | 第13-15页 |
1.2 独塔斜拉桥的结构特点 | 第15-18页 |
1.2.1 独塔自锚式斜拉桥 | 第15-17页 |
1.2.2 独塔地锚式斜拉桥 | 第17-18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部分地锚式拱形独塔曲线斜拉桥结构设计 | 第20-27页 |
2.1 部分地锚式拱形独塔斜拉桥的设计方法 | 第20-24页 |
2.1.1 总体设计 | 第20页 |
2.1.2 体系研究 | 第20-21页 |
2.1.3 设计参数确定 | 第21页 |
2.1.4 主要构件设计 | 第21-23页 |
2.1.5 计算分析 | 第23-24页 |
2.2 部分地锚式拱形独塔曲线斜拉桥的有限元建模方法 | 第24-26页 |
2.2.1 主梁力学模型 | 第24页 |
2.2.2 斜拉索力学模型 | 第24-25页 |
2.2.3 横梁、桥塔、墩柱力学模型 | 第25页 |
2.2.4 边界条件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依托工程—成都市麓湖Q7桥设计 | 第27-34页 |
3.1 桥型设计 | 第27-28页 |
3.2 桥塔设计 | 第28-29页 |
3.3 主梁设计 | 第29-30页 |
3.4 斜拉索设计 | 第30-32页 |
3.5 结构体系设计 | 第32-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部分地锚式拱形独塔曲线斜拉桥整体力学行为分析 | 第34-67页 |
4.1 斜拉桥的主要计算方法 | 第34-40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4.2.1 有限元仿真模拟的基本原则 | 第40页 |
4.2.2 主要材料参数及施工阶段划分 | 第40-42页 |
4.2.3 有限元模型 | 第42页 |
4.2.4 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 | 第42-43页 |
4.3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 | 第43-56页 |
4.3.1 调索阶段计算结果 | 第43-50页 |
4.3.2 成桥阶段计算结果 | 第50-56页 |
4.4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4.4.1 调索阶段计算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4.4.2 成桥阶段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4.5 不同结构体系对结构内力影响分析 | 第59-65页 |
4.5.1 不同结构体系的区别 | 第59-60页 |
4.5.2 半漂浮体系与塔梁固结体系力学对比分析 | 第60-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局部构造空间力学行为分析 | 第67-75页 |
5.1 斜拉索锚固装置结构分析 | 第67-71页 |
5.1.1 斜拉索锚固结构设计 | 第67-68页 |
5.1.2 斜拉索锚固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8-69页 |
5.1.3 斜拉索锚固结构有限元计算分析 | 第69-71页 |
5.2 塔梁连接部位结构分析 | 第71-74页 |
5.2.1 塔梁连接部位结构设计 | 第71-72页 |
5.2.2 塔梁连接部位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2-73页 |
5.2.3 塔梁连接部位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73-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