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的研究--基于临安区A银行的实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12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14-17页 |
1.3.3 综合评述 | 第17页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案 | 第17-20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4.3 研究方案 | 第18-20页 |
1.5 研究创新与难点 | 第20-21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20页 |
1.5.2 研究难点 | 第20-21页 |
2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1.1 农户及农户贷款的概念 | 第21页 |
2.1.2 农户信用风险的概念 | 第21-22页 |
2.1.3 信用风险评价的概念 | 第22页 |
2.2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农户贷款自身特点 | 第22-23页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3-24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4-25页 |
2.3 小结 | 第25-26页 |
3 A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26-32页 |
3.1 选择A银行为实例的理由 | 第26-27页 |
3.1.1 地区因素 | 第26-27页 |
3.1.2 经济因素 | 第27页 |
3.1.3 机构因数 | 第27页 |
3.1.4 产品、业务因素 | 第27页 |
3.2 A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现状 | 第27-29页 |
3.3 A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3.3.1 主观评价占比过大 | 第29页 |
3.3.2 评价指标维度少 | 第29-30页 |
3.3.3 指标权重分设置粗糙 | 第30-31页 |
3.4 小结 | 第31-32页 |
4 A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46页 |
4.1 A银行数据源的概况 | 第32-35页 |
4.1.1 银行基本数据获取 | 第33-34页 |
4.1.2 运营商数据获取 | 第34-35页 |
4.2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程序 | 第35-40页 |
4.2.1 数据探索EDA | 第35-37页 |
4.2.2 数据指标预测力分析 | 第37-39页 |
4.2.3 模型指标确定 | 第39-40页 |
4.3 A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45页 |
4.3.1 银行基础指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43页 |
4.3.2 含运营商指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3-45页 |
4.4 小结 | 第45-46页 |
5 A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及比较分析 | 第46-60页 |
5.1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 第46-50页 |
5.1.1 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方法 | 第46-47页 |
5.1.2 申请评分卡模型构建方法 | 第47-49页 |
5.1.3 模型验证方法 | 第49-50页 |
5.2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0-57页 |
5.2.1 申请评分卡A模型构建-银行基础指标 | 第50-52页 |
5.2.2 申请评分卡B模型构建-含运营商指标 | 第52-54页 |
5.2.3 A、B评分卡风控模型验证 | 第54-57页 |
5.3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比较分析 | 第57-59页 |
5.3.1 原评价办法与申请评分卡A模型比较 | 第57-58页 |
5.3.2 申请评分卡A和B模型比较 | 第58页 |
5.3.3 模型评价效果比较结果的分析 | 第58-59页 |
5.4 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页 |
6.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A SAS宏代码 | 第65-70页 |
附录B 评分卡B代码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