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39页 |
1.研究对象 | 第13-17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1.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 第13页 |
1.2.2 抑郁症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1.2.2.1 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1.2.2.2 抑郁程度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1.5 剔除标准 | 第16页 |
1.6 脱落标准 | 第16页 |
1.7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6页 |
1.8 终止、撤销标准 | 第16-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2.1 设计方案 | 第17-18页 |
2.1.1 试验设计 | 第17页 |
2.1.2 试验用药品 | 第17页 |
2.1.3 随机与编盲 | 第17-18页 |
2.1.3.1 随机设计 | 第17-18页 |
2.1.3.2 编盲设计 | 第18页 |
2.2 治疗方案 | 第18-19页 |
2.2.1 基础治疗 | 第18-19页 |
2.2.2 分组治疗 | 第19页 |
2.3 疗程 | 第19-20页 |
2.4 观察指标 | 第20-21页 |
2.4.1 一般情况 | 第20页 |
2.4.2 疗效指标 | 第20-21页 |
2.4.3 安全性指标 | 第21页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1页 |
2.6 统计方法 | 第21-22页 |
2.7 临床试验中的质量监控 | 第22页 |
2.8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报告 | 第22页 |
3.研究结果 | 第22-29页 |
3.1 病例入选与完成情况 | 第22-23页 |
3.2 观察指标 | 第23-28页 |
3.3 安全性评价 | 第28-29页 |
4.讨论 | 第29-39页 |
4.1 中医对“消渴、郁证”的理论溯源 | 第29-32页 |
4.1.1 中医对“消渴病”病因病机探讨 | 第29-30页 |
4.1.2 中医对“郁证”病因病机探讨 | 第30-32页 |
4.2 消渴、郁证之心肾不交证的理论探讨 | 第32-33页 |
4.3 乌灵胶囊的应用和来源 | 第33-34页 |
4.4 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34-39页 |
4.4.1 乌灵胶囊对HAMD的影响 | 第34-35页 |
4.4.2 乌灵胶囊对血糖的影响 | 第35页 |
4.4.3 乌灵胶囊对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第35-38页 |
4.4.4 乌灵胶囊对胰岛功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60页 |
附录1 抑郁程度诊断标准 | 第46-47页 |
附录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 第47-51页 |
附录3 文献综述 | 第5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5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