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古镇群规划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国内层面 | 第10页 |
1.1.2 市区层面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1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2页 |
1.4.2 研究主要任务 | 第12-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1 文献检索 | 第13页 |
1.5.2 现场实地调研 | 第13页 |
1.5.3 实地访谈 | 第13页 |
1.5.4 案例借鉴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古镇群概念及案例分析 | 第14-26页 |
2.1 古镇定义 | 第14页 |
2.2 古镇群定义 | 第14页 |
2.3 古镇群简介 | 第14-17页 |
2.4 江南水乡古镇群 | 第17-19页 |
2.4.1 概况 | 第17页 |
2.4.2 古镇的共性 | 第17-18页 |
2.4.3 古镇的个性 | 第18-19页 |
2.4.4 发展模式 | 第19页 |
2.5 成都天府古镇群 | 第19-23页 |
2.5.1 概况 | 第19-20页 |
2.5.2 古镇的共性 | 第20-21页 |
2.5.3 古镇的个性 | 第21-22页 |
2.5.4 发展模式 | 第22-23页 |
2.6 案例对比分析 | 第23-24页 |
2.7 经验总结 | 第24-25页 |
2.7.1 成功的经验 | 第24页 |
2.7.2 避免的误区 | 第24页 |
2.7.3 对望城古镇群规划研究的启示 | 第24-2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望城古镇群基本情况介绍与分析 | 第26-37页 |
3.1 总体区位 | 第26页 |
3.2 用地和人口 | 第26-27页 |
3.3 地形地貌和整体空间格局 | 第27页 |
3.4 现有资源分析 | 第27-30页 |
3.4.1 自然生态资源 | 第27-28页 |
3.4.2 历史文化资源 | 第28-30页 |
3.5 产业经济 | 第30-31页 |
3.6 旅游开发情况 | 第31-34页 |
3.6.1 已有的旅游项目 | 第31页 |
3.6.2 已编制的旅游线路 | 第31-33页 |
3.6.3 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第33页 |
3.6.4 旅游客流量预测 | 第33-34页 |
3.6.5 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 | 第34页 |
3.7 现有开发模式 | 第34-35页 |
3.8 基础设施配套 | 第35-36页 |
3.8.1 区域交通 | 第35-36页 |
3.8.2 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设施 | 第36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望城古镇群总体规划策略 | 第37-45页 |
4.1 目标与定位 | 第37页 |
4.1.1 总体目标 | 第37页 |
4.1.2 规划定位 | 第37页 |
4.2 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规划 | 第37-38页 |
4.3 资源保护 | 第38-39页 |
4.3.1 自然资源保护 | 第38页 |
4.3.2 物质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 第38-39页 |
4.3.3 非物质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 第39页 |
4.4 综合交通 | 第39-41页 |
4.4.1 道路交通 | 第39-40页 |
4.4.2 轨道交通 | 第40页 |
4.4.3 绿道 | 第40页 |
4.4.4 水上交通 | 第40-41页 |
4.4.5 公交专线 | 第41页 |
4.4.6 交通设施 | 第41页 |
4.5 配套设施 | 第41-42页 |
4.5.1 市政设施 | 第41-42页 |
4.5.2 公共服务设施 | 第42页 |
4.5.3 旅游服务设施 | 第42页 |
4.6 给水规划 | 第42-43页 |
4.7 空间管制规划 | 第43页 |
4.8 土地利用布局 | 第43-44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望城古镇群旅游发展策略 | 第45-50页 |
5.1 主题定位策划 | 第45-46页 |
5.2 旅游背景分析 | 第46-47页 |
5.3 旅游规划分析 | 第47-49页 |
5.3.1 目标客群定位 | 第47页 |
5.3.2 旅游提升策略 | 第47-48页 |
5.3.3 活动策划 | 第48页 |
5.3.4 各镇特色游 | 第48-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0-53页 |
1. 结论 | 第50页 |
2. 展望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