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33页 |
1.1 群落构建的理论及其发展 | 第11-15页 |
1.2 群落构建的研究方法 | 第15-23页 |
1.2.1 谱系结构 | 第15-16页 |
1.2.2 功能结构 | 第16-18页 |
1.2.4 性状梯度分析和性状关联 | 第18-20页 |
1.2.5 多样性分析 | 第20-23页 |
1.3 不同生长型植物间的构建模式 | 第23-25页 |
1.4 环境梯度与群落构建 | 第25-27页 |
1.5 尺度与群落构建 | 第27-29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30-31页 |
1.8 特色与创新点 | 第31-32页 |
1.9 技术路线图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基于谱系和功能性状的木本植物群落构建 | 第33-56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3-34页 |
2.1.1 秦岭区域自然概况 | 第33页 |
2.1.2 本研究区域概况 | 第33-3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4-44页 |
2.2.1 样方设置与数据采集 | 第34-39页 |
2.2.2 谱系结构 | 第39-40页 |
2.2.3 功能结构 | 第40-41页 |
2.2.4 谱系信号 | 第41-42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42-44页 |
2.3 结果 | 第44-51页 |
2.3.1 影响群落谱系和功能性状的主要环境因子 | 第44-45页 |
2.3.2 木本植物的谱系结构梯度变化 | 第45-46页 |
2.3.3 木本植物的功能结构梯度变化 | 第46-48页 |
2.3.4 木本植物的谱系信号 | 第48-51页 |
2.4 讨论 | 第51-54页 |
2.4.1 影响群落构建的主要环境因子 | 第51-52页 |
2.4.2 高海拔地区的群落构建模式 | 第52页 |
2.4.3 中低海拔的群落构建模式 | 第52-53页 |
2.4.4 土壤因子梯度上谱系和性状的构建模式 | 第53-54页 |
2.4.5 木本植物谱系信号的海拔变化规律 | 第54页 |
2.5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不同生长型物种组间群落构建机制 | 第56-66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56-59页 |
3.2.1 样方设置与数据采集 | 第56页 |
3.2.2 功能结构的计算 | 第56-57页 |
3.2.3 复合环境梯度的构建 | 第57-58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58-59页 |
3.3 结果 | 第59-62页 |
3.3.1 生境严酷性梯度的表现 | 第59-60页 |
3.3.2 不同生长型物种间的功能结构 | 第60-62页 |
3.4 讨论 | 第62-64页 |
3.4.1 复合环境梯度的应用 | 第62-63页 |
3.4.2 不同生长型植物间构建模式的比较 | 第63-64页 |
3.5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环境梯度上性状变化与性状关联 | 第66-75页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66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66-68页 |
4.2.1 样方设置与数据采集 | 第66页 |
4.2.2 复合环境梯度的构建 | 第66-68页 |
4.2.3 性状梯度分析 | 第68页 |
4.2.4 性状间的关联 | 第68页 |
4.3 结果 | 第68-72页 |
4.3.1 不同生长型植物的环境-性状关系 | 第68-70页 |
4.3.2 不同生长型物种的性状间关联 | 第70-72页 |
4.4 讨论 | 第72-74页 |
4.4.1 不同生长型物种的环境-性状关系 | 第72-73页 |
4.4.2 性状共变与性状间的关联模式 | 第73-74页 |
4.5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生境梯度上木本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模式 | 第75-88页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75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75-77页 |
5.2.1 样方设置与数据采集 | 第75页 |
5.2.2 典范对应分析 | 第75页 |
5.2.3 物种多样性 | 第75-76页 |
5.2.4 谱系多样性 | 第76页 |
5.2.5 功能多样性 | 第76-77页 |
5.3 结果 | 第77-84页 |
5.3.1 木本植物的物种组成模式 | 第77-80页 |
5.3.2 物种α、β多样性 | 第80-82页 |
5.3.3 谱系α、β多样性 | 第82-83页 |
5.3.4 功能α、β多样性 | 第83-84页 |
5.4 讨论 | 第84-86页 |
5.4.1 木本植物物种组成模式的环境解释 | 第84-85页 |
5.4.2 木本植物α多样性在梯度上的变化规律 | 第85-86页 |
5.4.3 木本植物β多样性在梯度上的变化规律 | 第86页 |
5.5 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不同尺度上的构建模式和多样性模式 | 第88-102页 |
6.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88页 |
6.1.1 秦岭区域概况 | 第88页 |
6.1.2 所选研究区域情况 | 第88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88-90页 |
6.2.1 样方设置与数据采集 | 第88-89页 |
6.2.2 物种库的选择 | 第89页 |
6.2.3 物种多样性 | 第89页 |
6.2.4 谱系多样性 | 第89-90页 |
6.2.5 谱系结构 | 第90页 |
6.2.6 数据处理 | 第90页 |
6.3 结果 | 第90-98页 |
6.3.1 物种组成、谱系距离与生境因子的关系 | 第90-92页 |
6.3.2 区域尺度上物种和谱系α多样性的模式 | 第92-94页 |
6.3.3 局域尺度上物种和谱系α多样性 | 第94-95页 |
6.3.4 区域尺度上β多样性的模式 | 第95-96页 |
6.3.5 基于不同的种库的区域尺度谱系结构的表现 | 第96-97页 |
6.3.6 局域尺度上的谱系结构 | 第97-98页 |
6.4 讨论 | 第98-101页 |
6.4.1 区域尺度上影响群落构建的关键因子 | 第98-99页 |
6.4.2 不同尺度上物种和谱系多样性模式 | 第99-100页 |
6.4.3 不同尺度上的群落构建模式 | 第100-101页 |
6.5 小结 | 第101-102页 |
结论 | 第102-104页 |
研究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6页 |
附录 | 第126-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0-133页 |
作者简介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