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4,5-二四唑基咪唑含能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理化性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前言第9-25页
    1.1 引言第9页
    1.2 含能材料第9-10页
    1.3 含能金属有机框架(EMOFs)第10-13页
        1.3.1 唑类EMOFs第10-13页
    1.4 EMOFs作为燃烧催化剂第13-15页
    1.5 4,5-二四唑基咪唑第15-16页
    1.6 选题背景及研究思路第16-18页
    参考文献第18-25页
第二章 含能配合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第25-51页
    2.1 实验部分第25页
        2.1.1 实验试剂第25页
        2.1.2 实验仪器第25页
    2.2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第25-31页
        2.2.1 配体4,5-四唑基咪唑(H_3BTI)的合成第25-26页
        2.2.2 配合物[Co_4(HBTI)_4(H_2O)_8]_n(1)的合成第26-27页
        2.2.3 配合物[Mn(H_2BTI)_2(H_2O)_2]_n(2)的合成第27页
        2.2.4 配合物[Ag(H_3BTI)·(NO_3)(H_2O)]_n(3)的合成第27-28页
        2.2.5 配合物[Pb(HBTI)]_n(4)的合成第28-29页
        2.2.6 配合物[Zn(H_2BTI)_2(H_2O)_2]_n(5)的合成第29页
        2.2.7 配合物[Zn_4(HBTI)_4(H_2O)_8]_n(6)的合成第29-30页
        2.2.8 配合物[Cu(HBTI)(H_2O)_2]_n(7)的合成第30-31页
        2.2.9 配合物[Cu(H_2BTI)(NO_3)]_n(8)的合成第31页
    2.3 合成讨论第31-32页
    2.4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第32-48页
        2.4.1 配合物[Co_4(HBTI)_4(H_2O)_8]_n(1)的晶体结构描述第41页
        2.4.2 配合物[Mn(H_2BTI)_2(H_2O)_2]_n(2)的晶体结构描述第41-42页
        2.4.3 配合物[Ag(H_3BTI)·(NO_3)(H_2O)]_n(3)的晶体结构描述第42-43页
        2.4.4 配合物[Pb(HBTI)]_n(4)的晶体结构描述第43-45页
        2.4.5 配合物[Zn(H_2BTI)_2(H_2O)_2]_n(5)的晶体结构描述第45页
        2.4.6 配合物[Zn_4(HBTI)_4(H_2O)_8]_n(6)的晶体结构描述第45-46页
        2.4.7 配合物[Cu(HBTI)(H_2O)_2]_n(7)的晶体结构描述第46-47页
        2.4.8 配合物[Cu(H_2BTI)(NO_3)]_n(8)的晶体结构描述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第三章 含能配合物的理化性质研究第51-65页
    3.1 配合物的热分解行为第51-53页
        3.1.1 配合物1和2的热分解行为第51-52页
        3.1.2 配合物3和4的热分解行为第52页
        3.1.3 配合物5和6的热分解行为第52-53页
        3.1.4 配合物7和8的热分解行为第53页
    3.2 非等温动力学曲线第53-55页
    3.3 配合物的生成焓第55-56页
    3.4 爆轰参数的理论计算第56-60页
        3.4.1 爆炸热第56-58页
        3.4.2 爆速和爆压第58-60页
    3.5 感度测试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第四章 燃烧催化研究第65-73页
    4.1 实验条件第65页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65页
        4.1.2 测试条件第65页
    4.2 AP的热分解过程第65-67页
        4.2.1 配合物1-4对AP的热分解过程影响第65-66页
        4.2.2 配合物5-8对AP的热分解过程影响第66-67页
    4.3 RDX的热分解过程第67-69页
        4.3.1 配合物1-4对RDX的热分解影响第67-68页
        4.3.2 配合物5-8对RDX的热分解影响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总结、立意与展望第73-75页
附录第75-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氮杂环和羧酸双功能配体构筑的MOFs及其性质研究
下一篇:基于不同烷基链长度的苯异腈五氟苯金配合物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