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地下交通隧道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1.2 研究隧道防火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隧道内通风排烟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气流多解性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对研究现状的分析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2 隧道内通风排烟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隧道通风的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2.1.1 基本守恒方程组 | 第18页 |
2.1.2 隧道内的通风力 | 第18-21页 |
2.2 狭长通道中烟气的蔓延特征 | 第21-24页 |
2.2.1 烟气蔓延规律 | 第21-22页 |
2.2.2 烟气层高度 | 第22页 |
2.2.3 烟气卷吸 | 第22-24页 |
2.3 临界风速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竖井间距及高度对隧道纵向排烟的影响 | 第26-44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隧道及竖井的几何结构 | 第26-28页 |
3.3 理论推导及结果分析 | 第28-36页 |
3.3.1 理论推导 | 第28-30页 |
3.3.2 理论结果分析 | 第30-36页 |
3.4 城市隧道多竖井排烟的数值模拟 | 第36-42页 |
3.4.1 建立数值模型 | 第36页 |
3.4.2 网格划分及条件设置 | 第36-37页 |
3.4.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37-42页 |
3.5 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对照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阻滞工况下多分支隧道内的气流多解性 | 第44-56页 |
4.1 概述 | 第44页 |
4.2 多分支隧道的结构特点 | 第44-45页 |
4.3 阻滞工况的物理模型 | 第45-46页 |
4.4 隧道发热量 | 第46页 |
4.5 隧道需风量 | 第46-48页 |
4.6 通风方式及风机的选择 | 第48-49页 |
4.6.1 通风方式的选择 | 第48-49页 |
4.6.2 排风风机的选择 | 第49页 |
4.7 控制方程 | 第49-53页 |
4.7.1 设计通风模式(模式I) | 第49-50页 |
4.7.2 流动模式II | 第50页 |
4.7.3 流动模式III | 第50-51页 |
4.7.4 流动模式IV | 第51页 |
4.7.5 流动模式V | 第51-52页 |
4.7.6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5 火灾工况下多分支隧道内的气流多解性 | 第56-80页 |
5.1 多分支隧道火灾工况的物理模型 | 第56-57页 |
5.2 排烟模式设计 | 第57页 |
5.3 排烟风机的选型 | 第57-59页 |
5.4 多分支隧道火灾工况气流组织多解性的理论分析 | 第59-65页 |
5.4.1 模型分析方法 | 第59页 |
5.4.2 各排烟模式的控制方程 | 第59-63页 |
5.4.3 各气流模式的存在性 | 第63-65页 |
5.5 多分支隧道火灾工况气流组织多解性的数值模拟 | 第65-72页 |
5.5.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65-66页 |
5.5.2 数值模拟的条件设置 | 第66-67页 |
5.5.3 模拟结果 | 第67-72页 |
5.6 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对照 | 第72-73页 |
5.7 火灾工况下多分支隧道气流多解性的影响因素 | 第73-77页 |
5.7.1 连接隧道坡度对气流多解的影响 | 第73-75页 |
5.7.2 火源功率对气流多解的影响 | 第75-76页 |
5.7.3 分支1内射流风机产生的升压力对气流多解的影响 | 第76-77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附录 | 第9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