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1.4.1 青年 | 第15-16页 |
1.4.2 教育思想 | 第16页 |
1.4.3 青年教育思想 | 第16-17页 |
1.4.4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1.7 本文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2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 | 第20-28页 |
2.1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20-21页 |
2.2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 第21-25页 |
2.2.1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 第21页 |
2.2.2 杜威相关教育思想 | 第21-22页 |
2.2.3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相关内容 | 第22-24页 |
2.2.4 李大钊相关教育思想 | 第24-25页 |
2.3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第25-28页 |
2.3.1 陈独秀对北大文科教育的改革奠定其青年教育思想的基础 | 第25-26页 |
2.3.2 陈独秀追求进步爱国的实践活动丰富其青年教育思想 | 第26页 |
2.3.3 陈独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实践形成其成熟的青年教育思想 | 第26-28页 |
3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8-45页 |
3.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青年 | 第28-30页 |
3.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引导和教育青年 | 第28-29页 |
3.1.2 主张“教育救国”,指出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 | 第29-30页 |
3.2 坚持用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年 | 第30-32页 |
3.2.1 大力提倡国语教育,重视培养青年爱国心 | 第30-31页 |
3.2.2 积极创办报刊,主张教育为救国服务 | 第31页 |
3.2.3 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持续治本的爱国主义观 | 第31-32页 |
3.3 坚持对青年进行职业教育 | 第32-35页 |
3.3.1 提倡“职业主义”,培养务实勤勉精神 | 第32-33页 |
3.3.2 注重实用知识,拓展实际应用能力 | 第33-34页 |
3.3.3 立足社会现实需要,密接教育与社会 | 第34-35页 |
3.4 坚持用正确的幸福观引导青年 | 第35-37页 |
3.4.1 求真务实,奠定人生幸福 | 第35-36页 |
3.4.2 把握时机,追求人生幸福 | 第36页 |
3.4.3 强身健体,保障人生幸福 | 第36-37页 |
3.5 陈独秀的青年教育方法 | 第37-41页 |
3.5.1 语言形象生动,以启发青年爱国觉悟 | 第37-38页 |
3.5.2 言传身教,教育青年注重实践 | 第38-39页 |
3.5.3 中西对比,教育青年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 | 第39-40页 |
3.5.4 内外因结合,自主提升个人修养 | 第40-41页 |
3.6 陈独秀青年教育改革思想 | 第41-43页 |
3.6.1 提倡平民教育社会化,注重教育公平 | 第41-42页 |
3.6.2 拓展素质教育,注重人格全面发展 | 第42页 |
3.6.3 提倡女性教育,以促进女性实现独立和婚姻自由 | 第42-43页 |
3.7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特色 | 第43-45页 |
4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启迪作用 | 第45-53页 |
4.1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45-46页 |
4.1.1 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 | 第45-46页 |
4.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教育理论 | 第46页 |
4.2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现实启迪作用 | 第46-53页 |
4.2.1 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对培养当代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启示 | 第47-48页 |
4.2.2 职业教育思想对实现“教育实效”的启迪 | 第48-49页 |
4.2.3 陈独秀青年教育方法对当今教育方法的启迪 | 第49-50页 |
4.2.4 陈独秀教育改革思想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