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11-12页 |
1.1.2 地域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3-15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3 旅游村落引入使用后评价的目的 | 第14-15页 |
1.4 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1.6 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9页 |
2.1 POE理论的概述 | 第17-18页 |
2.1.1 POE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POE理论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2.2 建成环境评价及其发展现状与历程 | 第18-21页 |
2.2.1 建成环境评价的内涵与本质 | 第18-19页 |
2.2.2 建成环境评价的内在制约因素及内在机制 | 第19-20页 |
2.2.3 建成环境评价的发展历程概述 | 第20-21页 |
2.3 乡村旅游的概述 | 第21-25页 |
2.3.1 乡村旅游的定义 | 第21-22页 |
2.3.2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22页 |
2.3.3 农家乐与乡村旅游 | 第22-25页 |
2.4 旅游村落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4.1 旅游村落的概念 | 第25-26页 |
2.4.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6-27页 |
2.5 环境与环境行为学 | 第27页 |
2.5.1 环境 | 第27页 |
2.5.2 环境行为学 | 第27页 |
2.6 总结与展望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使用后评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9-35页 |
3.1 问卷调查法 | 第29页 |
3.2 访谈法 | 第29页 |
3.3 观察法 | 第29页 |
3.4 SD法 | 第29-30页 |
3.5 指标权重评判方法 | 第30-31页 |
3.5.1 概念 | 第30页 |
3.5.2 步骤和方法 | 第30-31页 |
3.6 模糊评价方法 | 第31-33页 |
3.7 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研究对象概况 | 第35-55页 |
4.1 楚雄概况 | 第35-36页 |
4.1.1 楚雄市概况 | 第35-36页 |
4.1.2 楚雄地域背景——民族性:彝族自治州 | 第36页 |
4.2 紫溪彝村概况 | 第36-43页 |
4.2.1 地理位置和环境 | 第36-37页 |
4.2.2 历史沿革 | 第37页 |
4.2.3 人口民族 | 第37-42页 |
4.2.4 交通环境分析 | 第42页 |
4.2.5 交通环境对云南楚雄紫溪彝村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紫溪彝村村庄建设规划项目概况 | 第43-44页 |
4.4 紫溪彝村旅游开发的需求分析 | 第44-50页 |
4.4.1 从弘扬彝族文化角度分析紫溪彝村 | 第44-45页 |
4.4.2 从促进地方经济的角度分析云南楚雄紫溪彝村 | 第45页 |
4.4.3 从城市建设角度分析云南楚雄紫溪彝村 | 第45-46页 |
4.4.4 从政策和资本角度分析紫溪彝村发展乡村旅游 | 第46-50页 |
4.5 紫溪彝村和楚雄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宜居性对比分析 | 第50-55页 |
4.5.1 楚雄传统聚落空间景观 | 第50-51页 |
4.5.2 楚雄传统聚落与紫溪彝村选址成因对比分析 | 第51页 |
4.5.3 楚雄传统民居与紫溪彝村民居对比 | 第51-54页 |
4.5.4 楚雄传统聚落与紫溪彝村节点设计对比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探索紫溪彝村建成环境的使用后评价 | 第55-75页 |
5.1 评价的前期准备 | 第55-57页 |
5.1.1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过程模型 | 第55-56页 |
5.1.2 紫溪彝村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前期准备 | 第56-57页 |
5.1.3 评价主体范围的确定 | 第57页 |
5.2 研究设计 | 第57-62页 |
5.2.1 确定评价因素 | 第57-58页 |
5.2.2 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 | 第58页 |
5.2.3 其他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 第58-59页 |
5.2.4 紫溪彝村建成环境POE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9-62页 |
5.3 紫溪彝村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数据资料收集 | 第62-73页 |
5.3.1 访谈法资料收集(不同利益相关者访谈) | 第62-65页 |
5.3.2 观察法资料收集 | 第65-73页 |
5.4 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紫溪彝村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方法 | 第75-111页 |
6.1 通过实地调研与咨询的方法 | 第75页 |
6.2 利用紫溪彝村村民公众参与方法 | 第75页 |
6.3 指标权重评判过程 | 第75-83页 |
6.3.1 建立AHP评价模型 | 第75-76页 |
6.3.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76-83页 |
6.3.3 指标权重评判结果与分析 | 第83页 |
6.4 紫溪彝村建成环境POE评价系统特征分析 | 第83-94页 |
6.4.1 分类层指标特征的差异性体现 | 第83-84页 |
6.4.2 指标层指标特征的差异性体现 | 第84-90页 |
6.4.3 数据处理 | 第90-94页 |
6.4.4 结果分析 | 第94页 |
6.5 普通公众满意度调研结果与分析 | 第94-104页 |
6.5.1 紫溪彝村建成环境满意度评价 | 第99-100页 |
6.5.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00-101页 |
6.5.3 紫溪彝村建成环境的特征 | 第101-104页 |
6.6 紫溪彝村的公共设施和广场空间进行调查、分析和归纳 | 第104-111页 |
6.6.1 公共设施评价 | 第104-106页 |
6.6.2 广场空间评价 | 第106-107页 |
6.6.3 小结 | 第107-11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29页 |
7.1 紫溪彝村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地方重构 | 第111-113页 |
7.2 问题回顾 | 第113-114页 |
7.2.1 紫溪彝村基础研判 | 第113页 |
7.2.2 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 第113-114页 |
7.2.3 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 第114页 |
7.2.4 施工质量及维护管理的问题 | 第114页 |
7.3 基于使用者差异评价的紫溪彝村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 第114-123页 |
7.3.1 满足村民心理需求的优化策略 | 第114-117页 |
7.3.2 满足游客心理需求的优化策略 | 第117-119页 |
7.3.3 规划设计层面的优化调整 | 第119-121页 |
7.3.4 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建成环境的优化分析 | 第121-123页 |
7.4 对旅游村落建设的通用建议及框架 | 第123-127页 |
7.4.1 规划设计 | 第123-125页 |
7.4.2 升级乡村旅游设施 | 第125页 |
7.4.3 乡村旅游产业管理与公共支持 | 第125页 |
7.4.4 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 | 第125页 |
7.4.5 乡村旅游的运营模式层面 | 第125-127页 |
7.5 结语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从事的研究 | 第135-137页 |
附录B: 图片索引 | 第137-139页 |
附件A 问卷调查 | 第139-143页 |
村民建成环境情况调研表 | 第139-143页 |
附件B 问卷调查 | 第143-145页 |
农家乐经营者问卷调查(抽样) | 第143-145页 |
附件C: 问卷调查 | 第145-147页 |
游客问卷调查(抽样) | 第145-147页 |
附件D: 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基本指标体系 | 第147-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