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大气细颗粒物重金属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大气细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大气细颗粒物重金属形态分析 | 第14-16页 |
1.2.3 大气细颗粒物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 第16-18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8-21页 |
1.3.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1-22页 |
2.1.1 地理条件 | 第21页 |
2.1.2 气候条件 | 第21页 |
2.1.3 能源结构 | 第21-22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22-23页 |
2.2.1 采样地点和时间 | 第22页 |
2.2.2 采样方法和仪器 | 第22-23页 |
2.2.3 样品保存 | 第23页 |
2.3 样品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2.3.1 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分析 | 第24页 |
2.3.2 重金属元素分析 | 第24-25页 |
2.3.3 重金属形态分析 | 第25页 |
2.4 质量控制 | 第25-28页 |
2.4.1 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 第26页 |
2.4.2 样品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 第26-28页 |
第3章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及健康风险评估 | 第28-42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细颗粒物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特征 | 第28-33页 |
3.2.1 细颗粒物质量浓度逐月变化特征 | 第28-30页 |
3.2.2 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四季变化特征 | 第30-31页 |
3.2.3 细颗粒物质量浓度昼夜变化特征 | 第31-33页 |
3.3 采暖期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 第33-35页 |
3.3.1 采暖期细颗粒物浓度月变化特征 | 第33-34页 |
3.3.2 采暖期细颗粒物浓度昼夜变化特征 | 第34-35页 |
3.4 细颗粒物健康风险评估 | 第35-41页 |
3.4.1 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 第35-36页 |
3.4.2 评价数据来源及选取 | 第36-38页 |
3.4.3 健康风险评价结果 | 第38-40页 |
3.4.4 不确定性分析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大气细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 第42-55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细颗粒物重金属浓度随时间变化特征 | 第42-47页 |
4.2.1 细颗粒物重金属浓度逐月变化特征 | 第42-45页 |
4.2.2 细颗粒物重金属浓度四季变化特征 | 第45-47页 |
4.3 采暖期细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特征 | 第47-49页 |
4.3.1 采暖期细颗粒物重金属浓度随时间变化特征 | 第47-49页 |
4.3.2 采暖期细颗粒物重金属浓度粒径分布 | 第49页 |
4.4 大气细颗粒物重金属形态分析 | 第49-53页 |
4.4.1 采暖期细颗粒物重金属形态分布 | 第49-51页 |
4.4.2 非采暖期细颗粒物重金属形态分布 | 第51页 |
4.4.3 细颗粒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大气细颗粒物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 第55-66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评价模型与参数选择 | 第55-57页 |
5.2.1 重金属健康暴露风险评价模型 | 第55-56页 |
5.2.2 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参数的选取 | 第56-57页 |
5.3 细颗粒物重金属健康暴露风险评价 | 第57-61页 |
5.3.1 细颗粒物重金属暴露剂量计算 | 第57-58页 |
5.3.2 细颗粒物重金属风险表征 | 第58-61页 |
5.3.3 不确定性分析 | 第61页 |
5.4 健康风险评价与生物有效性评价 | 第61-65页 |
5.4.1 两种评价模式的异同 | 第61-62页 |
5.4.2 基于生物有效性贡献率的评价模式 | 第62-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