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再生骨料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 | 第16-18页 |
1.2.1 再生骨料基本性能 | 第16-17页 |
1.2.2 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 | 第17-18页 |
1.3 粉煤灰作用及改性后性能 | 第18-20页 |
1.3.1 粉煤灰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 第18-19页 |
1.3.2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性能改善 | 第19-20页 |
1.4 本文所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再生混凝土框架节点研究 | 第22-36页 |
2.1 框架节点定义与范围 | 第22页 |
2.2 再生混凝土框架节点研究概况 | 第22-25页 |
2.3 框架梁柱中节点受力简图 | 第25-27页 |
2.3.1 竖向荷载作用下梁柱中节点受力简图 | 第26页 |
2.3.2 水平荷载作用下梁柱中节点受力简图 | 第26-27页 |
2.4 框架节点受力理论模型 | 第27-32页 |
2.4.1 斜压杆机构加桁架机构理论模型 | 第27-28页 |
2.4.2 约束机构理论 | 第28页 |
2.4.3 组合块体理论 | 第28-29页 |
2.4.4 压杆-拉杆模型理论 | 第29-32页 |
2.5 框架梁柱节点的破坏形式 | 第32-34页 |
2.6 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过程 | 第34页 |
2.7 节点核心区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34-3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案 | 第36-45页 |
3.1 试验目的 | 第36页 |
3.2 试件设计 | 第36-39页 |
3.2.1 试件几何尺寸及配筋 | 第37-38页 |
3.2.2 试件材料性能 | 第38-39页 |
3.3 试件制作 | 第39-40页 |
3.4 试验方案 | 第40-43页 |
3.4.1 试验装置 | 第40-42页 |
3.4.2 加载制度 | 第42-43页 |
3.5 试验量测内容及方法 | 第43-44页 |
3.5.1 量测内容 | 第43页 |
3.5.2 量测方法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45-60页 |
4.1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 第45-47页 |
4.2 试验结果分析与对比 | 第47-59页 |
4.2.1 梁端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第47-50页 |
4.2.2 荷载-位移骨架曲线 | 第50-51页 |
4.2.3 刚度退化曲线 | 第51-52页 |
4.2.4 延性系数 | 第52-53页 |
4.2.5 梁端塑性区转角与曲率 | 第53-54页 |
4.2.6 耗能能力 | 第54-57页 |
4.2.7 节点核心区剪切变形 | 第57-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改性再生混凝土梁柱中节点的有限元分析 | 第60-75页 |
5.1 ABAQUS中再生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 | 第60-65页 |
5.1.1 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方程 | 第60-61页 |
5.1.2 再生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方程修正 | 第61-63页 |
5.1.3 ABAQUS中再生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及各参数计算 | 第63-65页 |
5.2 钢筋力学性能与本构关系模型 | 第65-66页 |
5.3 改性再生混凝土梁柱节点有限元分析基本步骤 | 第66-68页 |
5.4 模拟结果分析与对比 | 第68-73页 |
5.4.1 试件应力云图 | 第68-70页 |
5.4.2 试件最终变形图 | 第70-71页 |
5.4.3 骨架曲线 | 第71-72页 |
5.4.4 刚度退化曲线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