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犯竞合类型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共犯竞合类型化的基本问题 | 第12-24页 |
第一节 共犯竞合问题产生的根源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共犯竞合的内涵 | 第14-18页 |
一 共犯竞合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共犯竞合的特征 | 第15-18页 |
第三节 共犯竞合与其他竞合类型的区别 | 第18-24页 |
一 “真”“假”竞合的区别 | 第18-19页 |
二 共犯竞合与法条竞合的区别 | 第19-22页 |
三 共犯竞合与想象竞合的区别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共犯竞合类型化的理论演变 | 第24-33页 |
第一节 产生的背景——共同犯罪人分类理论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理论的发展——共同犯罪人分类学说的分歧 | 第25-28页 |
一 主观说 | 第25-26页 |
二 客观说 | 第26-27页 |
三 折中说 | 第27-28页 |
第三节理论的形成 | 第28-33页 |
一 作用分类法 | 第28-29页 |
二 分工分类法——共犯竞合产生的直接原因 | 第29-30页 |
三 作用为主、兼顾分工的方法与共犯竞合的产生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共犯竞合的理论定位及类型 | 第33-40页 |
第一节 共犯竞合在刑法中的理论定位 | 第33-36页 |
一 共犯竞合应定位于犯罪行为论 | 第33页 |
二 共犯竞合应定位于法律效果论 | 第33-34页 |
三 共犯竞合应定位于刑罚裁量论 | 第34页 |
四 双重地位论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共犯竞合的类型 | 第36-40页 |
一 外国的共犯竞合类型 | 第36-38页 |
二 我国刑法中的共犯竞合分类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共犯竞合的解决路径 | 第40-50页 |
第一节 共犯竞合处理的理论分歧 | 第40-45页 |
一 理论上存在的分歧 | 第40-42页 |
二 对四种学说的评析 | 第42-43页 |
三 吸收说的合理性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共犯竞合的处理方法 | 第45-50页 |
一 我国共犯竞合处理的原则 | 第45-47页 |
二 简单竞合时的处理方法 | 第47-48页 |
三 复杂竞合时的处理方法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