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社区矫正工作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研究背景 | 第8页 |
2.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国外文献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国内文献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1.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结构安排 | 第13页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3-14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8页 |
1.社区治理的概念 | 第14-16页 |
2.社区矫正的概念 | 第16-18页 |
(二)社区矫正的管理学基础 | 第18-22页 |
1.治理理论 | 第18-21页 |
2.治理理论对社区矫正的要求 | 第21-22页 |
二、安阳市社区矫正实践现状 | 第22-34页 |
(一)工作措施 | 第23-25页 |
1.完善工作机制 | 第23页 |
2.加强队伍建设 | 第23-24页 |
3.加强矫正监管 | 第24页 |
4.强化执法监督 | 第24页 |
5.齐抓监管帮教 | 第24-25页 |
(二)工作成效 | 第25-26页 |
1.经费保障方面 | 第25页 |
2.部门联动方面 | 第25页 |
3.矫正实施方面 | 第25-26页 |
4.队伍建设方面 | 第26页 |
(三)安阳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26-34页 |
1.制度设计层面 | 第26-28页 |
2.人员队伍层面 | 第28-29页 |
3.工作实施层面 | 第29-30页 |
4.效果评估层面 | 第30-34页 |
三、安阳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4-37页 |
(一)矫正立法不完善 | 第34-35页 |
1.社区矫正立法没有凸显治理理念的价值引导性 | 第34页 |
2.社区矫正立法对于社区矫正各项职责界定不科学 | 第34页 |
3.社区矫正立法对于协同分工的细化规定不充分 | 第34-35页 |
(二)参与主体单一化 | 第35页 |
1.拓展社区矫正参与主体的职责定位有待明确 | 第35页 |
2.拓展社区矫正参与主体的政策保障力度不足 | 第35页 |
3.拓展社区矫正参与主体的组织建设尚不完备 | 第35页 |
(三)工作机制不健全 | 第35-36页 |
1.政府购买制度未建立 | 第35-36页 |
2.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 | 第36页 |
(四)矫正实施不精细 | 第36-37页 |
1.社区矫正审查评估工作不规范 | 第36页 |
2.社区矫正基层执法工作不细致 | 第36页 |
3.社区矫正监督考核工作不全面 | 第36-37页 |
四、优化安阳市社区矫正工作的路径探索 | 第37-45页 |
(一)法律完善:对社区矫正机构的重新定位 | 第37-38页 |
1.规范社区矫正机构的权力行使 | 第37页 |
2.赋予社区矫正机构必要强制措施 | 第37-38页 |
(二)市场参与:健全社区矫正政府购买制度 | 第38-39页 |
1.逐步开放部分社区矫正公共服务市场 | 第38页 |
2.健全定期发布矫正服务项目的工作制度 | 第38页 |
3.建立公开招投标方式购买社区矫正服务的机制 | 第38页 |
4.建立社区矫正合同管理制度和监督评估制度 | 第38-39页 |
(三)社会能动:畅通社会参与途径 | 第39-40页 |
1.明确社会主体参与的职责 | 第39页 |
2.规定社会主体参与的方式 | 第39-40页 |
3.健全社会主体参与的经费投入 | 第40页 |
4.推动社会主体的组织建设 | 第40页 |
5.加大社会主体参与的保障力度 | 第40页 |
(四)机制健全: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 第40-43页 |
1.树立社区矫正协同治理理念 | 第40-41页 |
2.建立社区矫正协同治理制度体系 | 第41页 |
3.整合社区矫正协同治理资源 | 第41-43页 |
(五)程序设计:社区矫正流程精细化 | 第43-45页 |
1.社区矫正调查评估程序的精细化 | 第43页 |
2.社区矫正实施过程的精细化 | 第43-44页 |
3.社区矫正监督考核的精细化 | 第44-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