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沿海地区传统建筑大木作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1 对闽南传统建筑的意义 | 第12页 |
1.2.2 对传统建筑大木作的意义 | 第12页 |
1.2.3 对保护传统营造技艺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4 对现代修缮工程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4-22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4-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22-29页 |
1.4.1 官式传统建筑大木作研究 | 第22-24页 |
1.4.2 地方传统建筑大木作研究 | 第24-25页 |
1.4.3 闽南传统建筑大木作研究 | 第25-28页 |
1.4.4 小结 | 第28-29页 |
1.5 研究目标及方法 | 第29-31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1.7 收获与未尽事宜 | 第32-37页 |
1.7.1 收获 | 第32页 |
1.7.2 未尽事宜 | 第32-37页 |
第2章 闽南沿海地区传统建筑大木构架类型 | 第37-77页 |
2.1 寺庙 | 第38-52页 |
2.1.1 山门 | 第39-40页 |
2.1.2 前殿 | 第40-44页 |
2.1.3 正殿 | 第44-50页 |
2.1.4 后殿 | 第50-52页 |
2.2 祠堂 | 第52-61页 |
2.2.1 门楼 | 第52-53页 |
2.2.2 下落 | 第53-57页 |
2.2.3 顶落 | 第57-61页 |
2.2.4 后落 | 第61页 |
2.3 民居 | 第61-75页 |
2.3.1 墙街门和门屋 | 第62页 |
2.3.2 回向 | 第62-63页 |
2.3.3 下落 | 第63-70页 |
2.3.4 顶落 | 第70-74页 |
2.3.5 后落 | 第74-7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3章 闽南沿海地区传统建筑大木构件特征 | 第77-105页 |
3.1 柱 | 第77-86页 |
3.1.1 步柱 | 第77-79页 |
3.1.2 青柱 | 第79-80页 |
3.1.3 瓜柱 | 第80-84页 |
3.1.4 其他 | 第84-86页 |
3.2 梁 | 第86-90页 |
3.2.1 大通 | 第86-88页 |
3.2.2 步通 | 第88-90页 |
3.3 枋 | 第90-95页 |
3.3.1 寿梁 | 第90-92页 |
3.3.2 束木、束随 | 第92-94页 |
3.3.3 弯枋连栱 | 第94-95页 |
3.4 圆 | 第95-98页 |
3.5 桷仔 | 第98-99页 |
3.6 斗栱 | 第99-101页 |
3.6.1 斗 | 第99-100页 |
3.6.2 栱 | 第100-101页 |
3.7 其他 | 第101-104页 |
3.7.1 圆光 | 第101页 |
3.7.2 斗抱 | 第101-102页 |
3.7.3 鸡舌 | 第102-10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4章 闽南沿海地区传统建筑大木作修缮技艺 | 第105-147页 |
4.1 施工准备 | 第105-106页 |
4.1.1 选材 | 第105页 |
4.1.2 备材 | 第105-106页 |
4.1.3 拨正归安 | 第106页 |
4.2 构件修补——以鼓浪屿黄氏小宗为例 | 第106-114页 |
4.2.1 柱 | 第107-111页 |
4.2.2 通梁 | 第111-112页 |
4.2.3 圆 | 第112页 |
4.2.4 桷仔 | 第112-113页 |
4.2.5 其他 | 第113-114页 |
4.3 构件制作——以土坑村古建筑群为例 | 第114-140页 |
4.3.1 立柱 | 第114-118页 |
4.3.2 瓜柱 | 第118-123页 |
4.3.3 通梁 | 第123-128页 |
4.3.4 枋 | 第128-129页 |
4.3.5 圆 | 第129-130页 |
4.3.6 桷仔 | 第130-131页 |
4.3.7 斗栱 | 第131-133页 |
4.3.8 其他 | 第133-140页 |
4.4 构件安装与加固 | 第140-145页 |
4.4.1 安装 | 第140-143页 |
4.4.2 加固 | 第143-1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5章 结语 | 第147-159页 |
5.1 本文研究成果 | 第147-150页 |
5.1.1 大木构架类型 | 第147-148页 |
5.1.2 大木构件特征 | 第148-150页 |
5.2 厦、漳、泉三地大木构架形式的对比 | 第150页 |
5.3 厦、漳、泉三地大木构件特征的对比 | 第150-151页 |
5.4 闽南沿海地区大木构架存在的问题 | 第151-152页 |
5.5 大木构架修缮存在的问题 | 第152-157页 |
5.5.1 匠师工艺的影响 | 第152-154页 |
5.5.2 民间认知的影响 | 第154-155页 |
5.5.3 现代修缮方式的影响 | 第155-156页 |
5.5.4 现代材料和工具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5.6 对大木构架修缮和营造技艺发展的建议 | 第157-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3页 |
致谢 | 第163-165页 |
附录A:调研案例大木构架整理 | 第165-207页 |
附录B:调研案例大木构件形式整理 | 第207-225页 |
附录C:调研案例大木构架空间尺寸整理 | 第225-236页 |
附录D:闽南大木构件术语名称对比表 | 第236-241页 |
附录E:闽南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术语辞解表 | 第241-244页 |
附录F:闽南传统大木作常用工具 | 第244-247页 |
个人简历 | 第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