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免疫学论文

坏死梭杆菌亚单位疫苗的研制与应用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1-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18页
    1.1 坏死梭杆菌概述第12页
        1.1.1 坏死梭杆菌病原学第12页
    1.2 坏死梭杆菌细菌病的流行及临床特征第12-13页
    1.3 坏死梭杆菌毒力因子及其致病机理第13-16页
    1.4 坏死梭杆菌的侵入机理第16页
    1.5 坏死梭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第16-18页
第二章 致病性梅花鹿源坏死梭杆菌分离鉴定第18-2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8-21页
        2.1.1 菌株、病料与实验动物第18页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18-19页
        2.1.3 病料的收集与处理第19页
        2.1.4 实验中用到的引物第19页
        2.1.5 细菌基因组提取与PCR鉴定第19页
        2.1.6 细菌的分离培养第19-20页
        2.1.7 分离株生化鉴定试验第20页
        2.1.8 分离株16SrRNA的分子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第20页
        2.1.9 分离株rpoB基因及其亚型鉴定第20页
        2.1.10 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第20-21页
        2.1.11 药物敏感性试验第21页
    2.2 实验结果第21-27页
        2.2.1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第21页
        2.2.2 全自动鉴定仪鉴定结果第21-22页
        2.2.3 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第22-24页
        2.2.4 分离株rpoB以及白细胞毒素启动子区特异性基因PCR扩增结果第24-26页
        2.2.5 分离株对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结果第26-27页
        2.2.6 药敏检测结果第27页
    2.3 讨论第27-29页
第三章 坏死梭杆菌毒力菌株肝脓肿模型的建立第29-3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9-30页
        3.1.1 菌株与实验动物第29页
        3.1.2 主要仪器设备第29页
        3.1.3 主要试剂第29页
        3.1.4 细菌的复苏与培养第29-30页
        3.1.5 最低致死剂量检测第30页
        3.1.6 病理学观察第30页
            3.1.6.1 临床观察第30页
            3.1.6.2 解剖观察第30页
            3.1.6.3 组织切片观察第30页
        3.1.7 病原菌重分离与鉴定第30页
    3.2 实验结果第30-33页
        3.2.1 临床观察第30-31页
        3.2.2 解剖观察第31页
        3.2.3 组织切片观察第31-32页
        3.2.4 细菌重分离与鉴定第32-33页
    3.3 讨论第33-35页
第四章 坏死梭杆菌亚单位疫苗研制与应用第35-4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4.1.1 菌株与实验动物第35页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35页
        4.1.3 细菌的大规模培养第35-36页
        4.1.4 疫苗的制备第36页
        4.1.5 亚单位疫苗的最低免疫剂量(MID)测定第36页
        4.1.6 全菌灭活疫苗的最低免疫剂量(MID)测定第36页
        4.1.7 细胞因子的测定第36页
    4.2 实验结果第36-39页
        4.2.1 疫苗的制备第36-37页
        4.2.2 不同浓度亚单位疫苗的保护率第37页
        4.2.3 不同菌量全菌灭活疫苗的保护率第37-38页
        4.2.4 疫苗组与空白组肝脏剖检病变比较第38页
        4.2.5 细胞因子的测定第38-39页
    4.3 讨论第39-41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8页
致谢第48-49页
作者简历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gG FcRn介导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保护性抗原亚单位疫苗的研究
下一篇:纳米TiO2雄性生殖毒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