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晚明”、“小品”研究范围及“日常生活”的界定说明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9页 |
第一章 日用即道 | 第19-25页 |
第一节 从现象到哲理 | 第19-22页 |
一、从现象到生活自然之理 | 第19-21页 |
二、从现象到艺术之理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平等齐物的思想观念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雅俗之辨 | 第25-48页 |
第一节 雅致生活的评判标准 | 第25-34页 |
一、山水为上 | 第25-27页 |
二、雅致空间的营造理念 | 第27-34页 |
第二节 性情与趣味 | 第34-48页 |
一、性情 | 第34-42页 |
二、趣味 | 第42-48页 |
第三章 悲悯与焦虑 | 第48-66页 |
第一节 热闹之中的凄凉心境 | 第48-55页 |
一、如寄如梦的空幻之感 | 第48-53页 |
二、对人对物的悲戚怜悯 | 第53-55页 |
第二节 生命态度与身份认同 | 第55-66页 |
一、年华易逝的焦灼 | 第55-57页 |
二、宋明士人“玩物”焦虑之别 | 第57-63页 |
三、从雅俗差异看焦虑之别 | 第63-66页 |
第四章 自省与迷恋 | 第66-72页 |
第一节 自我放纵后的忏悔和忧虑 | 第66-69页 |
第二节 反省与迷恋的矛盾心境 | 第69-72页 |
第五章 非日常性体验之成因 | 第72-87页 |
第一节 时代背景及风气与精神依托 | 第72-77页 |
一、转向日常的人生选择 | 第72-74页 |
二、士人的刻意标榜 | 第74-77页 |
第二节 多元思想的共同影响 | 第77-83页 |
一、阳明学及李贽思想的影响 | 第77-81页 |
二、佛道思想 | 第81-83页 |
第三节 个人因素 | 第83-87页 |
一、功业未竟与国破家亡 | 第83-84页 |
二、贫病交加 | 第84-87页 |
结语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后记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