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写表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痤疮的简介 | 第11页 |
1.2 无患子概述 | 第11-12页 |
1.2.1 无患子简介 | 第11-12页 |
1.2.2 无患子果皮的化学成分 | 第12页 |
1.3 无患子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 | 第12-15页 |
1.3.1 溶剂萃取 | 第13页 |
1.3.2 酶法提取 | 第13页 |
1.3.3 超滤膜分离 | 第13页 |
1.3.4 泡沫分离 | 第13-14页 |
1.3.5 微波萃取 | 第14页 |
1.3.6 大孔树脂分离 | 第14页 |
1.3.7 微生物发酵 | 第14-15页 |
1.3.8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 | 第15页 |
1.4 无患子皂苷抑菌性的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4.1 抗细菌 | 第15-16页 |
1.4.2 抗真菌 | 第16页 |
1.4.3 抗植物病原菌 | 第16页 |
1.5 无患子皂苷的开发与应用 | 第16-17页 |
1.5.1 无患子产品概述 | 第16-17页 |
1.5.2 面膜的简介 | 第17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2 仪器与设备 | 第19页 |
2.3 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无患子果皮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 | 第19-21页 |
2.3.1 无患子果皮提取物的制备 | 第19-20页 |
2.3.2 无患子活性成分提取溶剂的筛选和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20页 |
2.3.3 皂苷含量的测定 | 第20-21页 |
2.4 液液萃取实验 | 第21-22页 |
2.4.1 萃取剂的选择 | 第21页 |
2.4.2 复合萃取剂比例 | 第21页 |
2.4.3 料液比 | 第21页 |
2.4.4 萃取时间 | 第21页 |
2.4.5 萃取次数 | 第21页 |
2.4.6 振荡频率 | 第21-22页 |
2.5 无患子提取物的进一步分级纯化 | 第22页 |
2.5.1 HPLC分析无患子提取物的条件 | 第22页 |
2.5.2 半制备型HPLC纯化无患子提取物 | 第22页 |
2.6 抑菌组分的HPLC-DAD/MS检测 | 第22-23页 |
2.7 无患子提取物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机理的初探 | 第23-25页 |
2.7.1 样品的制备 | 第23页 |
2.7.2 微生物的活化与传代培养 | 第23-24页 |
2.7.3 MIC的测定 | 第24页 |
2.7.4 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 | 第24页 |
2.7.5 抑菌率的测定 | 第24页 |
2.7.6 半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24页 |
2.7.7 核酸泄漏的测定 | 第24页 |
2.7.8 K~+、Mg~(2+)含量测定 | 第24页 |
2.7.9 碱性磷酸酶含量测定 | 第24-25页 |
2.7.10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25页 |
2.8 无患子提取物在面膜中的应用初探 | 第25-31页 |
2.8.1 面膜基质的筛选与制备 | 第25-26页 |
2.8.2 无患子提取物在面膜中适宜添加量的确定 | 第26-27页 |
2.8.3 面膜的感官评价 | 第27-30页 |
2.8.4 面膜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30页 |
2.8.5 面膜的功效测评 | 第30-31页 |
2.9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2-62页 |
3.1 溶剂及提取工艺对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无患子活性成分提取的影响 | 第32-34页 |
3.1.1 皂苷得率及纯度 | 第32-33页 |
3.1.2 MIC | 第33-34页 |
3.2 SSFW的萃取工艺优化 | 第34-39页 |
3.2.1 溶剂种类 | 第34-36页 |
3.2.2 料液比 | 第36页 |
3.2.3 萃取时间 | 第36-37页 |
3.2.4 萃取次数 | 第37-38页 |
3.2.5 振荡频率 | 第38-39页 |
3.3 EAWF的进一步分级 | 第39-41页 |
3.4 分级产物的定性表征 | 第41-42页 |
3.5 EAWF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机理的初探 | 第42-45页 |
3.5.1 MIC与MBC | 第42页 |
3.5.2 抑菌率 | 第42-43页 |
3.5.3 EC_(50) | 第43页 |
3.5.4 对大分子物质吸光度的影响 | 第43页 |
3.5.5 对K~+、Mg~(2+)浓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6 对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7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第45页 |
3.6 无患子提取物添加量对面膜特性的影响 | 第45-56页 |
3.6.1 添加量对面膜pH的影响 | 第45-46页 |
3.6.2 添加量对面膜粘度的影响 | 第46页 |
3.6.3 添加量对痤疮丙酸杆菌抑制率的影响 | 第46-48页 |
3.6.4 添加量对脂肪酶抑制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3.6.5 添加无患子提取物的面膜感官评定 | 第49-56页 |
3.7 面膜的感官指标 | 第56页 |
3.8 面膜的理化指标 | 第56-57页 |
3.9 面膜的稳定性 | 第57页 |
3.10 干燥时间 | 第57-58页 |
3.11 面膜的功效测评 | 第58-62页 |
3.11.1 保湿率 | 第58-59页 |
3.11.2 抑菌率 | 第59页 |
3.11.3 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 | 第59-62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主要结论 | 第62页 |
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图:化合物质谱图 | 第69-72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