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超分子化学 | 第10页 |
1.2 自组装 | 第10-17页 |
1.2.1 氢键驱动自组装 | 第10-12页 |
1.2.2 配位驱动自组装 | 第12-14页 |
1.2.3 主客体相互作用 | 第14-15页 |
1.2.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 第15-17页 |
1.3 刚性单元形状不同的低聚物的自组装 | 第17-22页 |
1.3.1 线型分子的自组装 | 第17-18页 |
1.3.2 大环共轭两亲性分子的自组装 | 第18-20页 |
1.3.3 平面π共轭分子的自组装 | 第20页 |
1.3.4 V型或弯曲型分子的自组装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刚性单元顶点含有丁氧基的两亲性低聚物的设计及聚集形态的探讨 | 第22-36页 |
2.1 刚性单元顶点或刚柔界面含有侧基对两亲性低聚物聚集体结构的影响 | 第22页 |
2.2 立题思想 | 第22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2-27页 |
2.3.1 实验原料 | 第22-23页 |
2.3.2 基本方法和测试手段 | 第23-24页 |
2.3.3 合成路线 | 第24-25页 |
2.3.4 合成策略 | 第25-2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7-35页 |
2.4.1 最终产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7-30页 |
2.4.2 目标分子在固态相下的自组装结构 | 第30-31页 |
2.4.3 目标分子在极稀水中的自组装 | 第31-35页 |
2.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刚性单元中心顶点含有酯基或羧基的两亲性低聚物的设计及聚集形态的探讨 | 第36-46页 |
3.1 刚性单元中心顶点引入酯基或羧基对两亲性低聚物聚集体结构的影响 | 第36页 |
3.2 立题思想 | 第36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36-39页 |
3.3.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3.3.2 基本方法和测试手段 | 第37-38页 |
3.3.3 合成路线 | 第38-39页 |
3.3.4 合成策略 | 第39页 |
3.4 结果探讨 | 第39-46页 |
3.4.1 最终产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39-40页 |
3.4.2 目标分子在固态相下的自组装行为 | 第40-42页 |
3.4.3 目标产物在稀释溶液中的自组装 | 第42-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