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1.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17页 |
2.1.2 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17页 |
2.1.3 “反水桶”效应理论 | 第17-18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2.1 旅游业经济影响 | 第18-19页 |
2.2.2 旅游业绩效 | 第19页 |
2.2.3 旅游业经济绩效 | 第19-20页 |
2.3 国内外旅游业绩效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2.3.1 国外旅游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3.2 国内旅游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3 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建立 | 第24-38页 |
3.1 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及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24-26页 |
3.1.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24-25页 |
3.1.2 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25-26页 |
3.2 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 | 第26-32页 |
3.2.1 基于文献分析法焦作市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取 | 第26-29页 |
3.2.2 基于访谈法焦作市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修正 | 第29-32页 |
3.2.2.1 访谈法被访谈对象选择 | 第29页 |
3.2.2.2 访谈法实施过程 | 第29页 |
3.2.2.3 访谈法第一次访谈结果 | 第29-30页 |
3.2.2.4 访谈法第二次访谈结果 | 第30-32页 |
3.3 焦作市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2-38页 |
3.3.1 反映旅游业产业规模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2-33页 |
3.3.2 反映旅游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3-34页 |
3.3.3 反映旅游业的社会支撑要素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4-35页 |
3.3.4 反映旅游业投入产出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5-36页 |
3.3.5 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6-38页 |
4 基于熵值法的焦作市旅游业经济绩效实证分析 | 第38-54页 |
4.1 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 第38-40页 |
4.1.1 评价体系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 第38页 |
4.1.2 熵值法的原理和基本步骤 | 第38-40页 |
4.1.2.1 熵值法的原理 | 第38-39页 |
4.1.2.2 熵值法基本步骤 | 第39-40页 |
4.2 焦作市旅游业经济绩效数据说明与计算过程 | 第40-46页 |
4.3 焦作市旅游业经济绩效实证结果分析 | 第46-54页 |
4.3.1 各指标差异性系数分析 | 第46-48页 |
4.3.2 焦作市旅游业综合经济绩效分析 | 第48-50页 |
4.3.3 焦作市旅游业经济绩效各子系统实证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5 提升焦作市旅游业经济绩效的建议 | 第54-58页 |
5.1 优化转型城市旅游产业结构,合理调控旅游业规模 | 第54-55页 |
5.1.1 注重接待企业的优化配置,实现数量与质量并举 | 第54页 |
5.1.2 合理调控产业规模 | 第54-55页 |
5.2 增强城市转型中旅游吸引力,维持旅游业效益持续增长 | 第55-56页 |
5.2.1 利用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加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 第55页 |
5.2.2 找准市场定位,扩大旅游市场 | 第55页 |
5.2.3 刺激旅游者消费,优化旅游消费结构 | 第55-56页 |
5.3 提升旅游业的贡献能力 | 第56页 |
5.3.1 优化人力资源投入,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旅游就业效应 | 第56页 |
5.3.2 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第56页 |
5.4 强化城市转型政府调控,提高旅游业投入产出效率 | 第56-5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58-59页 |
6.3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件A | 第63-66页 |
附件B | 第66-67页 |
附件C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